第十章 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
一、小儿循环系统主要解剖生理特点
(一)胎儿血循环特点 (图6)
1。胎儿肺脏无呼吸功能,气体交换、营养摄取及代谢产物的排泄等都是通过脐带和胎盘来进行的。
2。胎儿时期,从胎儿脐部有两根脐动脉和一根脐静脉连于胎盘。左右心房之间的房间隔上有卵圆孔相通。肺动脉干和主动脉弓之间有动脉导管相连。
8。胎儿血液在胎盘中吸收母血中的氧气及营养物质后,成为动脉血,沿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脐静脉在肝下缘分为二支,一支与门静脉吻合进入肝脏,一支 (即静脉导管) 入下腔静脉。静脉导管内的动脉血,在此和来自下半身的静 脉血混合,流入右心房。下腔静脉的血液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阻隔,绝大部份不流向右心室而经卵圆孔流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供给
全身。4。·上腔静脉内的静脉血经右心房入右心室流向肺动脉少数流入肺内,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流到全身。5。 降主动脉的血液,一部分经脐动脉流入胎盘,其余部分经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二)出生后血循环改变(图7)
1。 小儿出生,脐带结扎后,母案、胎儿间的血循环从此中断。脐静脉不再把动脉血带回右心房,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增加,刺激呼吸中枢使之兴奋,新生儿开始呼吸运动,肺脏膨
胀。2。 肺膨胀后,肺内血管扩张大部分血液逃入肺循环,而不再通过动脉导管,同时导管壁平滑肌收缩,因而动脉导管关闭。
3。 随着肺循环血量的增加,经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的血液亦增多,故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推动卵圆孔上的活瓣,
使之关闭。4。脐血管于血流停止后,由于血管内膜结绪组织增生,管壁平滑肌纤维收缩,弹力组织消失,于出生后6~8周完全封闭。脐静脉与静脉导管变为肝园韧带,脐动脉变为脐外侧韧带。
(三)小儿心脏血管特点
1。 新生儿心脏相对地较成人大 (新生儿心脏重量约为体重的0.8%,而成人心脏仅占体重的0.5%)。
2。出生后左、右心室壁的厚度几乎相等 (约 5毫米),以后由于适应大循环供血的需要,左心室壁的厚度增加较快,逐渐超过了右心室壁的厚度。
3。 婴儿的心脏多呈横位,心尖搏动在第四肋间左锁骨中线外方。从一岁开始,心脏渐转为斜位,以后趋向 较 垂直位置,五至六岁时,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上或稍内方。
4。 小儿动脉相对地较成人宽 (动、静脉内径之比在小儿为1:1,而成人则为1:2),因此,小儿心脏及大脑的血
液供应很充足。毛细血管在婴儿时期亦较粗,对各器官的新陈代谢起了良好作用。
5。新生儿及婴儿心脏血管运动主要由植物神 经中枢 调节,而交感神经的作用比迷走神经为强。因此,小儿的心血管运动很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四) 脉搏的特点及测量法
1。特点
(1)新生儿及婴儿脉搏常不规律。随呼吸改变,呼气时减慢,吸气时加快。
(2) 脉搏与呼吸次数的比例在新生儿及婴儿约为2.5:1,幼儿约为3:1,儿童约为4 :1。
(3)小儿的脉搏极不稳定,常因情绪波动,活动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加快。睡眠时脉搏每分钟可减少20次或更多。(4)小儿脉搏次数随年龄而改变,年 龄 愈 小,脉搏愈快。
2。测量法:在小儿安静或睡眠时,用手指按抚小儿桃动脉、颓动脉或足背动脉,以每分钟感到的跳动次数计算之。
(五) 血压的特点、测量法及注意事项
1。特点
(1)小儿的血压较低,新生儿的收缩压约为60~70毫米汞柱,一岁时约为70~90毫米汞柱,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一岁以后小儿收缩压可用“年龄 X 2 +80= x 毫米汞柱”的
公式推算,此数的乡~为舒张压。(2) 小儿的血压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如哭 闹、体位 变动、情绪紧张等都能使血压暂时升高,有时可升高30~40毫米汞柱。
2。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测量前必须使小儿安 静 半 小时。血压计袖带的宽度以小儿上臂景为合适。袖带过窄,测量结果比正常值高,反之则低于正常值。
二、先天性心脏病
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因发育障碍而引起的结构异常,或出生后,胎儿血循环特有的孔道不关闭所引起的心脏疾患,统称为先天性心脏病。
病因
目前尚不明了,可能与母亲在妊娠初期惠某些疾病 (如风疹、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等)、严重先兆流产及接受大量放射线照射等因素有关。
临床分类
(一)非青紫型 动、静脉之间无异常交通。如右位心、主动脉缩窄等。
(二) 潜伏青紫型 动、静脉血液间存在异常交通,平时因左心压力高于右心压力,故动脉血流向静脉血,不出现青紫。如在肺动脉压力增高时(如哭闹、咳嗽、肺炎等),静脉血流入动脉血中即产生青紫。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三)青紫型经常有静脉至动脉的分流。如法鲁氏四联症(肺动脉狭窄、主动脉右置、高位室间隔缺损、及右心室增大)、大血管错位及三腔心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差别很大,有的患儿可完全无自觉症状,有的则症状严重。这主要取决于病变的类型及程度。常见表现为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躯体瘦小、心悸、气急及轻重不等之青紫,青紫多见于口唇及四肢,在长期缺氧患儿可见杵状指(趾),年长患儿喜取跪坐或取膝胸位,以减轻缺氧引起之呼吸困难。由于心脏扩大,心前区可有隆起现象,心前区常可听见响亮而粗糙之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可见心影增大。实验室检查:在青紫型患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明显增加。
并发症
最常见为呼吸道感染,若患肺炎,症状多较严重,且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重者常并发心力衰竭,少数病例可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
治疗原则
(一)对症治疗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伴心力衰竭者应用洋地黄制剂。
(二) 防治并发症 加强护理,防止肺炎及心力衰竭。为了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在施行拔牙或扁桃体摘除术时,手术前、后均应用抗菌素。
(三)外科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等可根据病情及技术条件施行外 科 手 术 治疗。
护理
(一)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活动及休息,以维持和促进心脏代偿功能。发维者应卧床休息。对学龄儿童患者应注意解除思想顾虑。
(二) 供给充足营养,若患儿吃饱后有气促表现,应少量多餐,以减轻心脏负担。青紫型患儿因红细胞增多而致血液粘
稠度较大,故应供给充足水分,以防止血栓形成。(三) 保护患儿,避免交叉感染,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切操作应 争 取患儿 主动配合,不可勉强。呼吸困难者应取半卧位并给予吸氧,持续性青紫患儿可间歇吸氧。应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儿应注意观察有无毒性反应出现,每次服药前应测脉搏,若发现脉搏不规律、脉搏变慢 (每分钟在70~80次以下) 或骤然增快时,应 暂 时 停药,并立即报告军医。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