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自我保健

《护士教材·儿科学》第七章 营养障碍性疾病

类别:自我保健 作者:小编 时间:2023-04-25 浏览:
第七章 营养障碍性疾病一、营养不良症小儿营养不良症,祖国医学称为“府积”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广大劳动人民过着牛马不如、饥寒交迫的生活,小儿营养不良极为普遍。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保健...

第七章 营养障碍性疾病

一、营养不良症

小儿营养不良症,祖国医学称为“府积”

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广大劳动人民过着牛马不如、饥寒交迫的生活,小儿营养不良极为普遍。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保健事业蓬勃发展,营养不良的发病率已大大下降。个别发病者,主要因为喂养不当、先天性畸形或慢性疾病所致。

病因

在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复杂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导致本病。主要原因为喂养 不 当 及 感染,两者往往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形成营养不良症。

(一) 喂养因素 饮食调配不当,如母乳不足或牛奶过稀,添加辅助食品不当,喂养不定时定量,饥饱不均等。

(二) 感染因素 急慢性感染,如肺炎、麻疹、百日咳、肺结核、腹泻久治不愈等均可引起营养摄入不足及不能充分利用而致营养不良。

(三) 其他 如先天性畸形如唇裂、幽门狭窄 等 影 响 进食,久之,可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消瘦和各脏器功能障碍。根 据 病 程 长短,症状轻重可将本病分为三度:

(一) 第Ⅰ度营养不良 病初体重不增,以后下降,可较正常减轻15~25%,身长不受影响,腹部、躯干及大腿内侧皮下脂肪变薄,多无明显症状。

(二)第Ⅱ度营养不良 体重较正常减轻25~40%,身长略受影响,腹部、躯干、四肢及臀部等处皮下脂肪大部消失,肌张力低下,情绪不稳,睡眠不宁,食欲不振,消化能力弱,常并发消化不良、继发性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症。因抵 抗力 低

下,易患呼吸道疾病及传染病。

(三)第Ⅲ度营养不良 体重较正常减轻40%以上,身长明显受到影响,全身皮下脂肪基本消失,肌肉 萎 缩,极 度消瘦,面色苍白,颧骨突出,眼窝下陷,表情呆滞,老人面容,拒食或呕吐。呼吸浅表,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多伴有显著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症,极易并发肺炎、肺结核及 麻疹、百日 咳等

治疗原则

(一)轻症(Ⅰ度)患儿主要从调整饮食着手。年幼儿尽量以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代以牛奶、米粥及豆类制品,并及时添加鸡蛋、蔬菜等富于蛋白质及维生素之食物。注意热量应由低到高,食量应由少到多,食物应由稀到稠,不可操之过急。

(二)重症 (Ⅱ、Ⅲ度)患儿须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待其消化功能好转,即逐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三) 中药疗法 治以健脾、消食。如四君子汤 (党参、白术、获苓、甘草) 加减。成药如保和丸 (连翘、神曲、山植、麦芽、莱藏子、陈皮、半夏、获苓)、参苓白术散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该仁、砂仁、桔梗)等。

(四)捏脊疗法可增强代谢,增进饮食。每日一次,每次3~5遍,6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重复疗程。

(五)针刺疗法可取四缝、足三里及中院等穴交替针刺。

(六)全身支持疗法适当补充维生素A、D、C、B,胃口不佳可给予胃蛋白酶、胰酶等内服,少量多次 输血或血浆,胎盘球蛋白亦可应用。

护理

(一).一般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铺应平整、柔软,常翻身,以防发生褥疮,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注意保暖。

(二)饮食护理了解及观察患儿饮食爱好,耐心喂养,鼓励多进食,并向家长进行正确喂养的宣传指导工作。

(三) 预防感染 因患儿抵抗力低下,极易感 染 其他 疾病,故应保护患儿,避免各种感染机会。

(四)病情观察 准确记录进食量,观察患儿大便次数及性状,以了解其消化能力。定期测体重,以掌握疗效。重症患儿应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及神志等变化,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军医处理。

预防

(一) 加强合理喂养的宣传指导工作,提倡母乳喂养,适时添加辅食。

(二) 培养小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偏食。

(三)积极防治各种疾病。

二、佝偻病

佝偻病通称“软骨病”。常见于六月至二岁小儿,多因喂养不当及阳光照射不足引起。本病对小儿生长发育影响甚大,故防治向偻病也是小儿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病因

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摄取钙、磷的能力降低,以致血清钙、磷下降,机体钙、磷代谢失常,进而引起骨骼、神经、肌肉等系统发生异常。主要病变是骨骼生长障碍,骨质软化。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如下:

(一)食物中含量不足 人乳及牛乳的维生素D含量较少。小儿若不经常晒太阳又单以乳类或淀粉类食品喂养,可发生维生素D缺乏。

(二) 阳光照射不足人的皮肤内有一种脂类 (7一脱氢胆固醇),经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可变成维生素D,故阳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的合成也不足。

(三)先天不足或生长过速 未成熟儿肝内维生素D储备量少,体内钙、磷不足,但生长发育迅速;某些小儿出生后生长过速,故维生素D需要量均相对增多。若不及时补充,可产生维生素D缺乏。

(四)疾病影响》患肺炎、消化不良或各种传染病时,均可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与利用。

临床表现

(一) 神经系统症状,为本病的早期表现。由于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障碍引起大脑皮层调节机能减弱,尤其植物神经系统调节机能降低,故患儿易兴奋、烦躁不安、睡眠不宁、夜间惊哭、多汗等表现。枕部因汗水刺激,经常摇头摩擦而形成枕秃。

(二)骨骼症状由于骨质软化,同时受重力及小儿平日体位影响,使软化的骨骼变形而造成各种畸形。有的还有代偿性骨膜增生。

1。头部改变:多见于六月以下婴儿。按压枕骨上部耳后处及两侧顶骨骨板时,有似按压乒乓球样感觉。额骨及顶骨向外隆突,形成“方头”。前晚闭,出牙迟缓。

2。胸部改变: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呈球形膨大,上下相连形成“肋骨串珠”。由于骨质改变及受呼吸影响,肋骨端内陷,肋骨前突,形成“鸡胸”。隔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脑肌收缩影响而内陷形成横沟 (赫氏沟)。

3。四肢与脊柱改变:腕部因骨样组织增生而 呈圆形降起,形成“手镯”。会站立及行走之患儿下肢形成“O”形或“X”形畸形。常易并发病理性骨折。脊柱受坐立姿势影响而发生后凸(驼背) 或侧凸(侧弯) 等畸形。

(三)其他由于肌张力低下,腹壁、胃肠道肌肉松弛致腹部膨隆,形如“蛙腹”。由于肠蠕动减弱而有腹胀及便秘。

(四)X线检查骨质疏松,骨线不整齐,呈毛刷状或杯形等。

(五)实验室检查 血磷显著下降 (正常4.5~55毫克%),血清钙正常或降低 (正常 9~11毫克%),碱性磷酸酶升高(正常5~14金氏单位)。

治疗原则

应根据病情轻重,积极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等综合疗法。

( 一)一般治疗”改善喂养,注意补充营养,多晒太阳,加强护理,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维生素D疗法 轻症患儿每日口服维生素D5000~20000单位,一月后改为预防量(400~800单位)。重症患儿可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2《骨化醇) 40~60万单位,一月后视病情可重复注射。治疗前或同时应补充钙剂,如葡萄糖酸钙0.5~1 克,每日三次或代以蛋亮粉或乌贼骨粉,每次五分,每日三次。

(三)理疗紫外线照射,按摩,体疗等。

(四)矫形治疗下严重畸形患儿,可于病变活动停止后行矫形手术治疗。

护理

(一)病室光线应充足,经常开窗 (因玻璃影响紫外线的透过)。轻症患儿适当安排户外活动。

(二)活动期患儿应卧床休息,常翻身,不宜勉强坐立及行走,并注意保持正确姿势。进行各种操作或搬动患儿时,动作不可粗暴,以防病理性骨折。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三)耐心喂养。喂服鱼肝油时应注意方法,避免呕吐及呛入气管。维生素D系油剂,须双侧臀部交替 注射,以利吸收。

预防

(一) 加强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注意晒太阳。

(二)加强小儿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特别是冬季,并注意暴露皮肤)。

(三) 合理喂养,及时补充辅食及维生素D,维生素D-般于出生后一月开始给予,每日服维生素D2000~5000单位,并酌情补充钙剂。

(四) 积极防治小儿各种疾病,尤其是消化不良症、百日咳及肺结核等。

三、婴儿手足搐榻症

病因

主要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血钙降低,以致中枢神经系统及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发生局部或全身肌肉痉 挛,多 见 于 婴儿,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常与佝偻病同时存在。

临床表现

(一)手足搞损 多见于六月以下小儿。发作 时 神志 清楚,手痉挛时手腕弯曲,手指伸直,拇指贴近掌心,呈“鸡爪状”。足痉挛时,踝关节伸直,足趾强直,弯向足心。有的伴有惊厥。

(二)惊厥婴儿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全身痉挛,持续数利至数分钟不等,一日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发作时神志不清,停止后神态如常。一般无发热。

(三)喉痉挛 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发绀,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

(四)实验室检查 血清钙常低于 8 毫克%。

治疗原则

(一) 控制惊厥,手掐或针人中、合谷给予足量镇痉剂,如苯巴比妥钠 (每次每公斤体重 5 ~7毫克)、水合氯醛 (每次每公斤体重40~60毫克) 或氯丙 (每次每公斤体重0.5~1毫克) 等,发维者给予吸氧。

(二) 钙剂及维生素D治疗:确诊后视病情缓急,给予氯化钙口服或葡萄糖酸钙0.5~1.0克肌注或缓慢静脉注射。痉李控制后补充维生素D。

(三)防止室息,对喉痉挛患儿,除上述治疗外,应予吸氧,立即将舌头拉出,并行人工呼吸,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

护理

(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操作,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二)惊厥发作者应按惊厥护理常规护理。

(三)肌注钙剂时,应双侧臀部交替作深部注射,以利吸收,因局部用量大可发生硬肿,甚至溃烂。静注钙剂时,应先将钙剂稀释至10~20毫升,用小针头缓慢注入 (不得少于10分钟)因注入太快可使钙剂大量从尿排出,影响疗效,甚至发生一过性血钙过高,引起心传导阻滞。服用氯化钙时应用温开水将药液稀释,以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服钙剂须与喂奶相隔一定时间,以免乳汁与钙剂凝结,有碍钙的吸收 而影 响疗效。

预防

同向偻病。


赞一个

感谢您的支持,所有赞赏都用于红色事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