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医药名著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类别:医药名著 作者:小编 时间:2023-05-04 浏览: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 发 展 起 来的,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丰富了祖国医学治疗外感热病的内容,是温热病(急性热性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卫、气、营、血代表热性病发展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说明...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 发 展 起 来的,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丰富了祖国医学治疗外感热病的内容,是温热病(急性热性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卫、气、营、血代表热性病发展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说明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但在临床上,往往见到病变从卫分进入气分过程中,卫分证候尚未完全消失,气分证候就已明显出现;或气分证候仍然存在,营分证候又同时出现。这说明温热病的传变既有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又有相互交错的多变性。

温热病,是指感受温热邪气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性病而言,与感受寒邪所致的伤寒完全不同。根据其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可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多种病名。尽管温病的病证类型很多,但临床病理方面,多属热盛伤阴。在症状表现上,自始至终均有热象,且多伴有口渴,并具有发病急、热度高、变化快.易化燥伤阴等临床特点。在治疗上,以护阴、救阴为主。

一、卫分证候

温热病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为特征。“肺主气属卫”,“卫气通于肺”,所以温热病初期,既见到呼吸系统的症状,又见到肌表卫分的症状。卫分症状的临床特点,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干、脉浮数等表热证为主。由于发病季节、病因和人体体质的不同,一般常可见到下列三种证候。

(一)风热证

主要脉证: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口渴、咳嗽、舌苔薄白或微黄,舌尖边红,脉浮数。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肺炎、麻疹、猩红热等病的初期,可见此证候。

病机:风热在表,卫气被郁,故发热、微恶风寒。一般在发病初起可以见到轻微恶寒,既热之后,恶风寒即行消失。它与风寒表证不同之处,除了具有口渴、脉浮数等热象外,一般常伴有咳嗽、咽痛等症状。风热表证很少有表实证,因风性开泄,热性散发,故多见汗出。

治法:辛凉解表。

方例:桑菊饮或银翘散。

(二)燥热证

主要脉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无痰,口干咽燥,胸痛,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细而数。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可见此证。

病机:本证是由外感温燥之邪,侵袭肺卫所致。多发于初秋之时,故又名“秋燥”证。其症状与一般外感风热证有相同之处。邪在肌表,所以有发热、微恶风寒等卫分症状。所不同的是燥邪最易耗伤津液,使肺失肃降功能,故咳嗽较甚,但多见干咳无痰、口干咽燥、舌上少津等证候。

治法:清宣润燥。

方例: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

(三)湿热证

主要脉证:发热(以午后为重),有汗不解,恶寒,胸闷,头重身体酸痛,舌苔薄白而腻,脉细潘。暑季感冒、沙门氏菌属感染、肠伤寒等病初期,可见此证。

病机:湿热证初期在表,亦有发热恶寒。因为湿热重滞,可见头重身体酸痛。由于热被湿邪所遏,发热一般不高,但以午后为甚,很象阴虚火旺的发热,其不同点不仅限于手足心热,而在于全身皆热。因为湿性滞腻,虽然有汗,但邪不能外解而仍然发热。胸闷,是湿邪弥散在上焦,气机不畅所致。这种湿热证,在治法上既不可汗,更不可下,单用清热之法,也是徒劳。只有用芳香化湿,使湿邪缓缓而去。

治法:芳香宣透。

方例:蕾朴夏基汤。

邪在卫分阶段,治法当以解表透汗为主,使邪从外解,即所谓“在卫汗之可也”。温热病解表的方法,主要用辛凉或芳香化浊法,切忌辛温发汗。若在卫分阶段失治或误治,病情便可进一步向里发展,或传入气分而成里热实证,或逆传心包,邪入营血,病势更为深重。

二、气分证候

气分证的特点,是以里热盛为主。主要 脉 证 是,不 恶寒,但恶热,肌肤发热,口渴喜饮,汗多,小便黄,否苔黄或腻,脉数。这时判断有没有卫分表证的存在,主要看有没有恶寒现象,一般认为“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没有恶寒,则纯属里热证。通常属于这一阶段的有以下几种证候:

(一)肺热证

主要脉证:咳嗽,痰稠色黄,气喘,鼻翼扇动,发热不恶寒,口渴,尿黄,舌尖边红,苔黄,脉数。大叶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可见此证。

病机:风热入里,热邪塞遏于肺,迫使肺气不得下降,出现咳嗽气喘、鼻翼扇动等证。此证有汗,是里热过盛,逼津外泄所致;若无汗,则是肺气被郁。

治法:清热宣肺。

方例:麻杏石甘汤。

(二)胃热证

主要脉证:高热,口渴喜冷饮,汗出较多,脉象洪大。此证特点有“四大”,即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肠伤寒肺炎等急性热性病的高热阶段,可见此证。

病机,本证的形成,主要是胃热较甚,所以口渴多饮胃热向外蒸腾,所以肌肤按之灼手,热邪迫津外泄故汗多热盛阳亢故脉洪大。

此证与前述六经辨证中的“阳明证”基本相同。不同之处,阳明证是风寒化热入里,由寒化热,需要一个过程;此证是风热之邪入里,转化很快,得病一日之间,恶寒消失,即转为里热证者。

治法:清泻胃热

方例:白虎汤。

(三)实热证

主要脉证,发热,怕热不怕冷,呼吸气粗,大便秘结,腹满拒按,小便短赤,舌老黄,或起芒刺。多见于肠伤寒,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急性热病高热阶段伴便秘、腹胀者。

病机:主要是邪热入里,耗伤津液,致使肠 中津 干燥,大便秘结不下。

此证与六经辨证中的阳明实热证基本相同,但比风寒化热伤津更重。

治法:增液泻实。

方例:增液承气汤。

(四)湿热证

主要脉证: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有身重胸闷、腹部胀满、渴不欲饮、神情淡漠、重听、小便短涩、大便不爽、舌红、苔黄白厚腻,脉濡缓,有的可伴有腹泻或皮肤出现黄染白痞、红疹、或出现神昏谕语。沙门氏菌属感染、肠伤寒,可见此证。

病机:由于湿热阻滞气分所致。胸阳被湿遏阻,则可见胸闷;脾胃为湿所困,则见腹胀满、大便不爽;因有湿热,故渴而不欲饮;舌红苔黄白厚腻,是湿热之邪在内。白瘩即是汗疹,是皮肤上出现的小粟粒状白色透明的疹子,由于湿热内郁,汗出不彻而生,多出现于颈项、胸腹的皮肤。在判断预后上,白瘩以饱满光泽为顺,干枯灰暗为逆。神昏请话而舌红、苔黄白厚腻,是湿热挟痰浊蒙蔽心窍所致,与热入心包的昏迷不同。

治法:清气化湿。

方例:甘露消毒丹。若大热口渴,是热重于湿,可加清热药;若发热不高,口不渴,是湿重于热,可加重化湿药。此外,在气分证候中,有邪初离卫分,逗留气分不清发生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小便不利,称为“邪留三焦”。

从部位来说,是邪在胸胁之间。治法应清泄少阳、兼以利湿可用蒿苓清胆汤。

气分证候,是温热病的极期阶段。由于里热偏盛,治疗总宜清泄里热为主。气分之热,一般是从表而来,所谓“卫之后,方言气”,“到气才可清气”,气分与卫分紧 相连接,使用清气药时,必须先辨清是气分热还 是卫分热。否则,早用或过用清气药,反而使邪不外达而内闭,加重病情。气分之热不解,可进一步发展,耗阴伤津,出现营血分证候,

三、营 分 证 候

营分热证,一由气分邪热内传,一由卫分直接传入。以后者证候更为严重。

热邪传入营分或内陷心包的主要标志是:舌色鲜红或深红(又称绛),口不渴或不甚渴,并有神昏语。

营分与心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营气通于心,营分病变常常涉及到心包。但营分病变范围较广,由于重 点不同,分为两证叙述:

(一)热邪入营

主要脉证:身热夜甚,昼静夜躁,口不渴或口干而不甚渴,神昏谱语,舌色深红,脉细数,或见斑疹隐隐不透。多见于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急性热病伴有高热、毒血症者。

病机:邪热入营,营阴受损,故发热夜晚较高,昼静夜躁,舌色深红,脉细数。热蒸营阴上升,故口不渴或不甚渴。邪热侵扰心神,则神昏谕语、烦躁不安。营分郁热,外发肌表,郁于血络,则见斑疹隐隐。

治法:清营泄热。

方例:清营汤。方中犀角价贵,可用水牛角代替,分量可增加五至十倍。

(二)热入心包

主要脉证:除具有热邪入营的特征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表情淡漠、语言艰涩(困难)、反应迟钝、幻听幻视、抓空摸床、神昏谱语、甚至深度昏迷、大小便失禁等。舌绛,脉滑细数,有的病,可能出现抽搐。多见于各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等急性热病极期伴有中毒性脑病症状者。

病机:热邪侵入心包,阻闭心窍所致。心开窍于舌,热伤津液,经脉不利故舌窖语言困难;或由于热邪煎熬津液为痰,以致痰热蒙蔽心窍,神志不清。

治法:清心开窍。

方例: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如抽搞可加镇肝熄风药。

安官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是用于急救的中成药,都有清心开窍作用。清心作用以安宫牛黄丸最强,紫雪丹次之.至宝丹较弱;开窍作用以至宝丹最强,牛黄丸、紫雪丹次之牛黄丸尤长于化痰解毒,紫雪丹更能镇惊熄风,但这些药物较贵较缺,一般情况可以不用;可在清热剂中酌加石葛蒲等开窍药代替,并配合西药针剂。

此外,在热入心包证中,亦有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的如证见身热不甚,时有神昏谱语,苔黄垢腻,脉濡滑而数。这与上面说的热入心包不大相同,治法应以清热化湿、豁痰开窍为主,可用营蒲郁金汤。

营为血之气,营分证既是血分证的浅层阶段,又是气分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营分证也属于温热病的极期阶段。由于内热偏盛,而致气营两蟠(气分,营分热证同见),壮热烦渴与舌绛同时并见。或因热盛引动肝风,而致神昏与惊厥同见,这是营分证中常可看到的。所以,清营泄 热,清心开窍,是治疗营分证常用的方法。临床中遇到各种脑炎、脑膜炎和其他传染病,若出现营分证,都可按照治疗营分证的方法治疗。

四、血分证候

邪热在营分不解,便传入血分。血分证以动血、发斑狂躁、舌质深绛等为主要特征,一般可以出现以下几类证候:

(一)血热发斑

主要脉证;身灼热,斑点透露,色僻红或紫黑,心烦狂躁,或神昏谑语,舌质红绛,脉数。多见于麻疹、肠伤寒、脑炎、败血症等急性热病极期兼有神经症状及出血现象者。病机:血分热毒偏盛,郁于肌肉血络,外发而不能达则发班点。其色一般呈鲜红,若热盛毒重,则见斑点紫黑。由于血热扰心,故多见心烦狂躁、神昏语

治法:凉血化斑。

方例:化斑汤。

(二)血热动血

主要脉证:除身热、舌绛之外,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现象,如吐血、咯血、觑血、尿血、便血等。多见于流脑、败血症等急性热病极期兼有神经症状及出血现象者。

病机:热邪伤血,迫血妄行,上溢则为吐血、咯血、纽下行则为尿血、便血。血;

治法:凉血止血。

方例:犀角地黄汤,出血严重的需加止血药。

温热病出现血分证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流脑、肠伤寒、败血症及其他重症传染病,若出现班疹或出血现象的都参考血分证治法。

在温病辨证中,除了上述卫气营血辨证外,还有三焦辨证《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具体内容已散见于脏腑辨证中。



赞一个

感谢您的支持,所有赞赏都用于红色事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