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医药名著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六 经 辨 证

类别:医药名著 作者:小编 时间:2023-05-03 浏览:
第四节 六 经 辨 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东汉张仲景总结出来的外感病的分类辨证方法。它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证候,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又将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在分为阴阳两大类的基础上分为六个证型,就是太阳证。阳明...

第四节 经 辨 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东汉张仲景总结出来的外感病的分类辨证方法。它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证候,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又将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在分为阴阳两大类的基础上分为六个证型,就是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统称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赋阴证,统称三阴证。三阳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证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六经的病变,实际上就悬脏腑十二经的病变。

六经分证的意义,是将外感热病演巫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邪的感衰及 病势的进退、缓急,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其证候类型,找出固有的发展规律,从而对辨证立法、处方用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经病证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三阴病统属于里。从病变的性质与邪正的关系分,凡是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的,多为三阳证,三阳证多热、多实,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是抗病力衰减,病势虚衰的多为三阴证,三阴证多寒、多虚,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辨证不仅对外感病,而且对内伤杂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太阳证

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

病机:外邪侵犯肌表,卫阳被郁,故恶寒,阳气被遏,不得发泄,故发热;邪伤太阳经络,故头项强痛;邪在肌表正气抗邪向外,故脉浮。

因体质衰弱和病邪盛衰的差异,临床上可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

(一)太阳经证

虽为表证,由于受邪不同,又可分为伤寒、中风和温病。这里所说的“伤寒”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肠伤寒”完全不同,这是指寒邪伤于肌表。这里所说的“中风”与中医内科中的中风不同,这是指外风中于肌表,致使营卫不和而出现的表寒虚证。这里所说的“温病”,在《伤寒论》里,辨证论治的条文较少,后世温病学家补充了这部分内容。

1.太阳中风证

主要脉证:头痛,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可兼见鼻鸣干呕。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表寒虚证。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此证。

病机:风邪犯卫,卫阳浮盛于外,故发热;卫不能固外,营阴不能内守,故汗出;汗出则营弱肌疏,故恶风,汗出肌腾疏松,营阴不足,故脉见浮缓。

治法:调营卫,解肌表。

方例:桂枝汤。

2.太阳伤寒证

主要脉证: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体痛,无汗而嘴,脉浮紧。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表寒实证。感冒、流感、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可见此证。

病机:寒邪伤卫,卫阳被遏,故恶寒;正邪相搏,则发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营阴郁滞筋骨失养,故体痛;风寒束表,闭塞皮毛,故无汗;肺主呼吸,外合皮毛,皮毛闭塞,影响肺气不宣,则呼吸喘促;正欲向外,而寒邪束表,故见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例:麻黄汤。

3.温病型

主要脉证:发热而渴,不恶寒,有汗或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脉浮数。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表热证。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及急性热病初期,可见此证。

病机:风热在表,卫气被郁,故发热、不恶寒;内热伤故口渴;外受温邪,内有蕴热,脉多浮数,津。

治法:辛凉解表。

方例:银翘散。

中风与伤寒主要区别:中风有汗,伤寒无汗。中风、伤寒与温病主要区别:中风、伤寒病初期无口渴,且恶寒(风)重,发热轻;而温病初起即见口渴,且发热重,恶风寒轻;中风、伤寒传里化热,才见口渴。

(二)太阳路证

太阳附证指太阳病的蓄水、蓄血证。

1.蓄水证

主证: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此,小便不利,脉浮。

病机:发热、汗出、脉浮为太阳中风证,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为表邪不解入于里,膀胱气化失职,使水邪停聚为病。

治法:通阳利水。

方例:五苓散。

2.蓄血证

主证:少腹急结或硬满,烦躁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

病机:热与血结于下焦,故少腹急结,甚则硬满;心主血,主神明,邪热入于血分,上扰心神,而见烦躁如狂;邪在血分,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所以小便自利。

治法:泻热破瘀。

方例:桃核承气汤。

蓄水证与蓄血证鉴别要点,在于小便利与不利,小便不利多为蓄水证,小便利多为蓄血证。

二、少阳证

少阳证是邪气未除,正气已虚,处于正邪相争之际,一般说病在半表半里,部位在胸胁,属于少阳胆证。

主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思饮食,苔薄白,脉弦。胸膜炎、肝胆疾息,可见此证

病机:正邪相争,正盛则热,邪盛则寒,故寒热往来;胆热上炎则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经脉布胸胁,病则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气郁,横逆犯胃,故不思饮食,上逆作呕;胆火内郁,故见心烦;肝胆气郁,则见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

方例:小柴胡汤。

三、阳明证

阳明证是病邪内传于里,为外感病的热盛阶段,属于正邪斗争的极期。病变部位有在经、在腑之分。在经指阳明邪热弥漫全身,尚未结成燥屎,为热证;在腑指胃 肠 爆 热成实,大便秘结不下,多为里热实证。一般阳明腑证较经证为重。

(一)阳明经证

主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汗出,心烦,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洪大。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里热证急性热性病中期、极期,可见此证。

病机:风寒传里化热,故不恶寒反恶热;里热向外蒸腾故壮热,汗出不解;热邪转盛,故口渴、喜冷 饮、小便短赤;热邪上扰心神,故心烦;热盛伤津,故舌苔黄燥;热盛阳亢,故脉象洪大。

治法:清热养阴。

方例:白虎汤。

(二)阳明腑证

主证:除有上述阳明经证外,尚有日哺潮热,大便燥结不通,腹满疼痛,甚至神志昏迷,烦躁谕语,舌苔黄燥或有芒刺,脉沉实或滑数。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里热实证。急性热性病中期及极期,可见此证。

病机:热结肠胃,耗伤津液,则见日哺潮热,燥屎结聚而大便不通;秽气不利则腹满胀痛拒按,胃之燥 热 上 扰 心神,则烦躁谕语,重则神识不清,苔黄燥、脉沉实亦为里热实证之象。

治法:荡涤燥结。

方例:三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根据病情不同,选择使用。

四、太 阴 证

伤寒之邪内传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为三阴的屏障,太阴证可因三阳证失治或误治而来,或因体虚得病即为阴证( 直中),太阴证就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在疾病的初期所发生的脾胃虚寒证。脾与胃相表里,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但有虚实之分,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主证:腹满,呕吐,食不下,口不渴,腹痛喜按,泄泻,身无热,手足温,苔白,脉缓弱。

病机:牌胃虚寒,气机不利,则腹满;寒凝气滞,则腹痛;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则见下利,胃气不降,则呕吐、不食;病属虚寒而非阳盛,故无热;脾阳虽虚,尚未大衰,故手足温;脉缓弱、苔白是寒湿阻于中焦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方例:理中汤。

五、厥阴证

厥阴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病情较重的阶段,其病理特点是正邪相争、寒热错杂。若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转复,则病转危为安。若阴寒盛极,阳气不续而先绝,则病情严重而垂危。若阴寒虽盛,而阳气还能抵抗,则呈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的证候。

主证:寒热错杂,兼见口渴不止,气上冲胸,心腹中热而疼痛,饥而不欲食,或吐蛔虫,呕吐泄泻,肢体厥冷,冷后复温,交替出现。

病机:正邪相争。正气胜则发热,邪气胜则恶寒,故寒热交错。口渴不止,气上冲胸,心腹中热痛是有热的现象上焦有热则善饥;脾胃虚寒则不食、呕吐。若体内有蛔虫胃寒作吐时,蛔虫同时吐出。邪气胜则肢厥,正气复则肢温,由此可预测病势归转。

治法: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方例:乌梅丸。

厥阴证有寒有热,寒热错杂,病情比较复杂。除上述治法外,热厥(真热假寒证)轻者用四逆散,重者用白虎汤,兼有内结者用承气汤。寒厥(真寒假热证)宜回阳救逆,温通血脉,方如四逆汤。

六、少阴证

少阴证是心肾阳衰,无论传变或直中,皆为疾病的严重阶段,是属全身性的虚寒证。一般为虚寒证 (阳虚真寒 ),但亦有假寒证(真热假寒 。

1。少阴虚寒证( 阳虚真寒 )

主证:脉微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

病机:阳气衰微,血脉不畅,故脉细微。阳气不振,则困倦欲寐。阳虚者体表之阳亦衰,放恶寒、股冷。阳哀则水谷不化,下利清谷。

治法:回阳教逆。

方例:通脉四逆汤。

2.少阴假寒证(真热假寒 )

主证:胸中烦热不得眠,或咽痛,甚则肢厥脉微。

病机:热盛伤阴火旺,心神不安,故心烦不得眠或咽痛。甚则热深阳郁而肢厥。

治法:滋阴泻火。

方例;黄连阿胶汤、四逆散、承气汤。

六经证候除上述外,尚有“传经”、“合病”及“并病”等发展变化情况。由一经传变到另一经叫“传经”,如太阳传为阳明。两经证侯同时出现叫“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经证候没有消除,又出现另一经证侯叫“并病”,如太阳少阳并病。综合六经的各个分证,就可以看出六经之间是一个互相影响的整体,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是固定的传变。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的一种辨证论治方法。《伤寒论》是在《内经》、《 难经》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重点探讨了人体感受风寒以后所引起的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的特征,总结了一般外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制定了治疗原则和药物的配伍方法,理、法、方、药一线贯联,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疾病及其他杂病的辨证论治。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去重复和缺方,共计一百一十二方。上面介绍的六经辨证,只是把六经证的提纲,简要地作了介绍,并不能概括全貌。要详细了解六经辨证,还得进一步学习《 伤寒论》。

赞一个

感谢您的支持,所有赞赏都用于红色事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