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医药名著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辨证论治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类别:医药名著 作者:小编 时间:2023-05-02 浏览: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流行全身,一切组织脏腑都需靠气的推动、血的营养、津液的滋润,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津液的产生与发挥作用,又必须依赖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依靠肺的呼吸,脾胃的消化吸收,气才能不断产生;依靠心的推动,血液才能周流全身。津液的形成...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流行全身,一切组织脏腑都需靠气的推动、血的营养、津液的滋润,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津液的产生与发挥作用,又必须依赖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依靠肺的呼吸,脾胃的消化吸收,气才能不断产生;依靠心的推动,血液才能周流全身。津液的形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与脾、胃、肺、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有关。所以说,气血津液的病证与脏腑的病证是 密 切相关的,在临证时必须注意两者的关系。

一、气

气的病证临床常见有气虚、气滞等。

(一)城座

气虚是全身或某一脏腑出现机能衰退的病理现象,可见于一般虚弱证、肺气肿、疾病的恢复期、劳伤过度及老年人。证候有:疲乏无力,语声低微,呼吸短浅,自汗,舌淡嫩苔薄,脉虚弱等。治宜补气,方如四君子汤。

由于各脏腑之气的机能不同,故又可分为肺气虚、脾胃气虚、心气虚、肾气虚等病证,其证治各异,可见脏腑辨证。

(二)气滞

气运行于全身,在正常情况下流通舒畅。如人体某一部分某一脏器发生病变,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称为“气滞”,亦称“气郁”。如饮食失调、情志不舒、感受外邪以及外伤等,都可引起机体某一部分的气滞,证候有:疼痛胀闷,时轻时重,部位常不固定,疼痛多呈“攻痛”或“窜痛”,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治宜理气止痛,方如理气止痛方。

常见的气滞病证有:肝气郁滞、牌胃气 滞、肺气滞骤

关于气病证候列表于后:

二、血

临床常见有血虚、血瘀、出血等证。

(一)血虚

血虚是体内血液不足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其主要原因有生血不足、出血过多。可见于各种慢性 病、贫血、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证候有:而色菱黄或苍白,爪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疲乏无力,舌淡,脉细弱等。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黄花。

image.png

常见血虚病证有:心血虚、肝血虚等。

(二)血瘀

血瘀是体内血流不畅或局部有血液停滞而发生的病理现象。多由于气滞或气虚,使血流不畅而继发血瘀,或血因寒而凝滞,或邪热与血相结,或外伤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内出血未能及时消散而形成。血瘀既成之后,又可影响气血的运行。可见于心绞痛、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脾肿大、出血性疾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月经不调、肿瘤、外伤疮疡等疾病。证候有: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不通则痛”,痛的性质固定不移,多呈刺痛;外伤血瘀可在伤处见到青紫色血肿,若在体内脏腑组织间,则可触到较硬的瘀血肿块,聚而不散,舌质暗紫或有紫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见的血瘀病证有:心血瘀阻,血瘀肠胃,血瘀下焦,血瘀脉络。

(三)出血

出血是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出的一种证候。多由于火热实邪迫血安行而形成出血,气虚不能摄血,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肾阴亏损,虚火内生,伤及脉络,以及精神刺激,情志郁结而化火者,亦能引起出血。由于出血的原因比较复杂,故在治疗时不能单纯止血,必须病证结合,进行辨证施治。

临床常见有: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癫、外伤出血等不同出血症状。关于血病证候列表于后:

三、津液

津液病证大致可分津液不足和津液结聚两类

(一)津液不足

各种原因致使体内发生津液损耗,如高烧、大汗、剧吐、暴泻等,或由于肺脾肾诸脏对津液的调节失常,均可造成津液不足,又称伤津。主要症状,口渴,咽喉口唇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干咳少痰或痰中见血丝,心烦潮热,或大便秘结,舌燥少津,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津液不足常与阴虚内热现象同时存在。治宜养阴生津,方如增液汤。

image.png

临证时,尚需根据具体病证辨证施治

(二)液结聚

若津液还流障碍或排泄失常,则水液滞留而成痰饮。痰和饮都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水、饮、痰三者的区别在于稠浊为痰,清稀为饮,更清者为水,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饮之产生与肺脾心肾等脏关系密切。

1。痰证

痰的含义:狭义的痰,是单指肺部咳 出的 痰,广义的痰,是泛指全身各处因痰引起的各种症状。此处痰证是指广义的痰而言。由于痰的生成条件和所在脏腑部位不同,故证候和治则也各有区别。常见的痰症有:

(1)风痰:外感风寒兼有咳嗽吐痰,治宜宣肺化痰,方用杏苏散加减。

(2)热痰:肺有伏热,粘而黄,治宜清化热痰,方用清气化痰汤加减。

(3寒:脾胃阳虚,寒饮内停,吐清稀兼有寒象,治宜温化寒饮,方如理中化痰丸。

(4)湿痰:痰湿犯肺,咳嗽多痰,色白而稀,治宜温化湿,方用二陈汤加减。

(5)核察疡:项下核察病(多指淋巴结核),治宜消痰软坚,方用消凛丸加柴胡、瓜婆皮、夏枯草、白头翁、

甘草。

( 6)迷心窍:卒然昏仆,痰涎雍塞,舌强不能言,治宜开安涤痰,方用涤痰汤加减。

( 7)痰气郁结:痰诞雍盛,咳喘气急,胸咽噎嚷,治宜降气化痰,方用三子养亲汤加减。

2.饮证

常见的饮证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1)饮(指狭义的饮):由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水饮流走胃肠所致。表现有胸胁支满、院部有 振水声、呕吐清涎、苔白、脉弦滑(类似幽门梗阻所致的胃滞留),治宜温化痰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2)悬饮:水饮留于胁肋部,因其上不在胸 中,下不及腹中,故名悬饮,表现有胁下胀满不适、咳吐引痛、胸胁痞满、干呕短气、苔白、脉沉或弦(类似渗出性胸膜炎 ),治宜逐饮行水,方如十枣汤( 本方系峻下逐水之剂,若病人正气已虚,不宜使用)。体质较弱者,可用小柴胡汤合莘劳大枣泻肺汤加减。

(3)溢饮:水液留滞体表及皮下组织间,与一般水气病相同。表现为面目四肢浮肿、身体疼痛、苔白或微黄、脉浮而紧(类似于肾性水肿等 ),治宜化气利水消肿,方如五苓散合五皮饮。

(4)支饮:饮水气停留于胸隔胃院部位,证 见 咳 逆倚息不能平卧、身体微肿、苔白、脉弦细(类似于肺气肿、肺心病等 ),治宜止咳平喘化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赞一个

感谢您的支持,所有赞赏都用于红色事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