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出大群的新的战”
——学习鲁迅对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态度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壮丽的事业。它的目的,是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不能只靠一两代人,必须世代相传,前仆后继,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都十分关怀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把教育培养青年看作“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鲁迅,也非常重视青年问题,在培养青年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鲁迅以“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1]的可贵精神,热情关切被压抑的新生力量,宁愿“自已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2,希望后一代“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3]。鲁迅成为 马克恩主义者之后,更是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注意“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4],率领青年一代为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在造就革 命新军 方面做 出了 伟大的贡献。鲁迅一生、特别是后期关于青年问题的许多见解,他对青年一代所采取的马克思主义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就是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一切社会 现象。 对 于 青年一代,也要用阶级观点来看。认识青年的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鲁迅是在刻苦学习马列和残酷的阶级斗争中获得的。前期的鲁迅,虽然热烈地寄希望于青年一代,但他还是用逃化论观点看青年的,“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5]。随着中国革 命的不 断深入, 经过 “五川” 运动、“三·一八”惨案、“四·一二”政变等重大的政治事件,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殊死搏斗中,鲁迅“目睛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6],有的大义凛然,悲壮牺性,有的则“投书告密”“助官捕人”。这种严酷的事实使鲁迅逃化论的“思路因此轰毁”[7],进而接受了马克 思主义的阶级论。促成鲁迅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的根本转变,事实当然是多方面的,但青年队伍中正反两种典型,对他的启示尤其深刻。鲁迅在叙述自己世界观转变的历程时,几次谈到了这一点。人们通过实践接受科学真理,总是由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鲁迅从观察青年队伍分化“救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逐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这是很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
鲁迅在掌握了阶级分析的方法之后,对青年就“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9],而是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表现了极其鲜明的爱憎感情。对于革命青年,鲁迅热烈称颂其为人民献身的英雄气概,并耐心教育他们要善于从血的斗争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反动青年,他则嫉恶如仇,咄之以鼻,针锋相对地同他们作斗争。然而,鲁迅又坚决相信:“不能因为遇见了几个坏人,便将人们都作坏人看”[10],从而息慢了大多数;相反,他总是坚持扩大战线,注意发动更多的青年投入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总之,在观察青年队伍的时候,鲁迅既分清了好的和坏的,辨明了阶级营垒,又分清了少数和多数,看到了本质和主流。这都表现了鲁迅后期在青年问题上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毛主席教导我们:“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 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 实行 和广大 的工农 群众结合在一块。”[11青年一代要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就必须走毛主席所指引的与工农结合的道路。鲁迅虽 然 没 有 象毛主席那样系统地、完整地提出青年运动的理论、路线和方针,但他的许多观点是同毛主席的指示精神相一致的。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年代,鲁迅在解放区和国统区分割的状况下坚持斗争。他所接 触的青年,大多是当 时的 知识青年。这些青年人,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有程度不同的革命要求。他们愤世疾俗,比较敏感,“意识到自己的前驱的使命,便首先发出战叫”,“这战叫和劳苦大众自己的反叛的叫声一样 地使统治者恐怖”[12]。然而,从世界观来说,当时青年中的大多数,还属于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存在着轻视工农、脱离群众的倾向。鲁迅后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树立了“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唯物史观,因而也就从根本上认识了个人与群众、知识分子与工农的正确关系。一九二八年,他在《醉眼中的朦胧》一文中写道:“农工大众日日显得着重,倘要将自己从没落中救出,当然应该向他们去了”,明确指出知识分子转向工农,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知识分子改造世界观的必由之路。鲁迅多次谈到俄国作家叶遂宁、梭波里等知识分子,总结了他们从革命前热情讴歌革命到革命后苦闷而至于自杀的重要原因,就是未曾从根本上转移立足点,从思想感情上同工农打成一片。在著名的《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鲁迅特别强调了知识分子同工农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无产文学运动必须有为工农大众的“坚决的广大的目的”,尖锐地批判了以为诗人或文学家 “比一切人都高贵”,革命成功后应该“从丰报酬,特别优待”的精神贵族思想。当时,鲁迅不遗余力地领导左翼文艺工作者从事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但也多次感叹那时的文学青年还都是“读书人”“没有农工出身的作家”,因而“很难”“写出好的无产文学来”鲁迅谆谆告诫青年知识分子说:应该“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当作自己的喽罗。他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我想,这才可以做大众的事业。”[13],鲁迅的这些论述,既批判了轻视和脱离工农群众的错误倾向,也批判了抹煞知识分子革命作用的有害观点,他的基本精神是启发教育青年,要为工农服务,向工农学习,把工农群众看作历史的主人,与革命的主力军同一步伐。
对工农持什么态度,同工农关系如何,是世界观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青年一代就接不好革命事业的班。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为青年一代同工农结合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然而在这个根本道路问题上,斗争还远没有结束。刘少奇、林彪之流,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十分害怕和仇视青年一代同工农相结合,极力用剥削阶级思想腐蚀青年,疯狂地阻挠和破坏我国青年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要彻底肃清 他们的 反 动思想和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我们还要努力作战。学习鲁迅对知识分子与工农关系的论述,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走毛主席所指引的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在三大革命实践中自觉接受工农的再教育,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
联系对青年的本质和主流的认识,对于青年的幼稚和不成熟,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或者是耐心帮助,积极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或者是瞧不起“儿童团”,抓住青年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弱点而嘲笑出之。鲁迅认为,青年人阅历浅,显得幼稚或者犯点错误,没有什么可怕,“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14]他指出,只要方向对头,要革命,要前进,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唯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15]。他号召青年们在革命的道路上“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16], 要敢于蔑视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学者名流,不为他们所吓退,也不要怕看自己“出屁股,衔指头”[17]的照片,以幼为羞耻。面对旧社会摧残青年一代的恶劣环境,鲁迅披荆斩棘,为青年的生存和成长开辟道路,同讥笑新生幼芽的贵族 老 爷 态 度进行了坚韧的斗争。他对刘半农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态度,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例证。“五四”时代,当刘半农以战士的姿态向封建文化冲击的时候,胡适之流为之“皱眉”,讥笑他“浅”。鲁迅曾有一段情理并茂的评论,为年青的刘半农助阵,他说:“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何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18]待刘半农以后“渐渐的据了要津”[19],摆出教 授架子 奚落写 错别字 的中学生时,鲁迅就挺身而出,站在中学生一边,把他犀利的笔锋指向资产阶级学者文士刘半农了。
但是,鲁迅对青年的幼稚并不陷入一点论,而是取两点论。他说,“初初出阵的的时候,幼稚和浅薄都不要紧,然而也须不断的 (!)生长起 来才好。”[20] 他经 常教育青年,既不要怯于幼稚不敢行动,又不要安于幼稚不肯前进。鲁迅特别告诫青年,不可为一得之功忘乎所以,在胜利的情况下要十分警惕所谓“不虞之誉”。他指出,噼噼啪啪的巴掌声,有时甚至会把人“拍死”。当时有的文学青年,写了一点东西,得了什么头衔,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便自以为“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勋业”[21],尾巴翘得老高,也就不见他再有什么作品。鲁迅认为,这种人实际上是把文学作为“敲门砖”,从世界观上深刻指出其掉队落伍的原因。鲁迅对青年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革命后代高度的负责精神。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22],“但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之心,终于未死·.....”[23]鲁迅对青年一代这些充满革命深情的话,都是他躬身实践了的。他一生领导过许多文学团体,主办过不少文艺刊物,都是指导青年们写作和战斗的革命阵地。在当时十分艰难的环境里,凡是青年们对他提出的要求,从学习到生活,只要对革命有利,于青年有益,他都欣然接受,尽力去做。鲁迅花在给青年作者看稿、校书、通信、撰写序跋上的时间,简直是难以数计的,光文字就达数十万言。为了给青年改文章,他常常劳作到深夜,翻书、查字典,连错别字都一一改正过来,有几次曾累得吐血,但却从不张扬,嗣后仍然坚持为青年们“打杂”。直到逝世前十多天,他还抱病亲赴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同青年木刻家会面、谈话,为发展中国战斗的木刻艺术留下了宝贵的净言。鲁迅为青年一代服务,真正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伟大的革命实践,使他生前就在人民群众和革命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声望。然而,在青年们面前,他从来不以导师自居,不肯自专自是。鲁迅谦逊诚恳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使青年们只觉得他是自已中间的伙伴,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名流巨人”。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年令比鲁迅小二十岁,鲁迅却始终把他看作同一战壕里的革命战友。柔石等烈士牺牲后,鲁迅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道:“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 青年·.....”[24]在三十年代艰苦斗争的岁月里,鲁迅同上海的一些年青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并肩战斗,带领他们向旧社会勇猛冲击,同时也从革命的青年一代身上汲取斗争的力量。鲁迅在《 写在《坟>后面》一文中,曾经记下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来买鲁迅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鲁迅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但也偶而想,其实倒还是毫无顾忌地说话,对得起这样的青年”。从这里,我们既看到了鲁迅为青年着想的真挚感情,也看到了青年渴求上进的行动怎样激励着鲁迅坚持斗争的不屈意志。鲁迅之所以能够超脱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庸俗的等级名位观念,同青年们结成动人的新老关系,关键在于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依归。他的模范行动至今还深深地感动着人们,为我们树立了革命的新老关系的光辉榜样。
今天的青年一代,幸福地生活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得到了同鲁迅所处时代完全不可比 拟的 优越 条件。 伟大领袖毛主席正确阐明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大政治意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必须具备的五项条件,指示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道路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待革命新生力量最新的经验总结和精辟的理论概括。我们的革命老一辈和年青一代,只要认真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就会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斗争中“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一直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胜利前进。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对鲁迅先生最好的纪念。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