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古文观止

孔孟之道名词简释

类别:古文观止 作者:小编 时间:2023-11-20 浏览:
六、反动的教育思想105.学面优则任“学而优则仕”,是孔丘的门徒子夏讲的,出于《论语·子张》。优,优秀;仕,做官。这句话是说:学习得好,就做官。“学而优则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核心。孔丘曾教育他的门徒说:“种庄稼,就要挨饿;读书学习,可以享受高官厚禄'...

六、反动的教育思想

105.学面优则任

“学而优则仕”,是孔丘的门徒子夏讲的,出于《论语·子张》。优,优秀;仕,做官。这句话是说:学习得好,就做官。

“学而优则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核心。孔丘曾教育他的门徒说:“种庄稼,就要挨饿;读书学习,可以享受高官厚禄'(《论语·卫灵公》。孔丘聚徒讲学,以“学而优则仕”为诱饵为奴隶主贵族势力网罗死党,培训了一批反动骨干。孔丘的门徒后来很多人都当了官,成了反对革新、复辟奴隶制的帮凶和打手。

“学而优则仕”,是反动的剥削阶级思想,历史上一切反动阶级都把它作为培养反革命接班人的信条。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刘少奇、林彪又打起了孔老二的“读书做官”的破旗,用高官厚禄引诱青年,妄图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培养接班人。

106.斥樊迟请学稼

“樊迟请学稼”,出于《论语·子路》。樊迟,又叫樊须,是孔丘的学生;学稼,学习种庄稼。

孔丘不但自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而且还反对他的学生学习生产劳动知识。有一次,樊迟向孔丘请教如何种庄稼、种菜,孔丘气冲冲地回答说:“我不如农民!”樊迟走后,善于要两面派的孔丘,便破口大罗樊迟是“小人”并大发议论说:统治者只要努力推行礼教,老百姓就会服服帖帖为你劳动,那里用得着自已去种庄稼?在孔丘看来,种庄稼是“小人”干的事,学生们只要学会周礼就行了,根本用不着也不应该去学种庄稼。这件事充分说明,孔丘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奴隶主贵族培养统治人材。

孔丘这种鄙视生产劳动的反动思想,成了后来一切剥削阶级宣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依据。林彪一伙也学着孔老二的腔调,咒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恶毒攻击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等于变相失业”,破坏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伟大战略部署,妄图使广大干部和知识青年脱离三大革命斗争,变为精神贵族,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服务。

107.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在,不远游”,是孔丘鼓吹的“孝道”之一,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父母在世时,儿子不能远离家门。

春秋末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孔丘这时叫嚷:“父母在,不远游”,目的就是要人们在家里安分守已地孝顺父母,不要到社会上去“犯上作乱”,以此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刘少奇向青年宣扬要“做一个好儿子”,林彪反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孔老二的“父母在,不远游”如出一辙。其罪恶目的,就是反对走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使青年脱离三大革命实践,成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

108.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丘讲的,出于《论语·卫灵公》。教,原意是指对奴隶进行军事训练和思想灌输,孔丘的门徒又引伸为教育;类,族类,奴隶主宗族的区别。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分族类。

“有教无类”,是孔丘为复辟奴隶制招兵买马打出的一块招牌,是一个极端虚伪的口号。孔丘讲的“无类”是有阶级性的,其中并不包含奴隶。在奴隶社会,奴隶被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况且孔丘招收学生也是有条件的。他说:送给我几串干肉,我才教他。奴隶们任何财物都不占有,那里有干肉送给他。拿孔丘的学生来看,相传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其实都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就是那个唯一被称为“穷学生”的颜回,也不是奴隶出身。颜回自称,家有城外地五十亩,城内地十亩,颜回是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他的祖先世代在鲁国做官,只是到颜回这一代才没落了。因此,孔丘说的“无类”,只是说,在奴隶主贵族内部不分等级、族类,当权的和没落的都可以受教育。

但是,历代尊孔派都拿“有教无类”这句话,吹捧孔老二开创了什么“为民讲学”的先例。甚至到了现在,刘少奇、林彪之流还叫嚏“有教无类”是对的,并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肆鼓吹资产阶级的“全民教育”。以此来破坏党在教育阵地的阶级路线,妄图把工农排除在教育之外,继续让地主资产阶级永远垄断学校。

109.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出于《论语·为政》。孔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不学习过去的旧文化,从而获得新知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丘的“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他从复古倒退的政治主张出发,认为古代的旧文化是尽善尽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经常温习它,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就是把旧文化看成新知识的来源,否认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否认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产生的。

孔丘这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说教,是为其复辟奴隶制的反动路线服务的。他所说的“故”,实际上就是周礼。孔丘认为周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按周礼办事才是“新”,而新兴地主阶级的革新措施是违背周礼的,所以统统是“邪说”。他企图用“知新”的字眼来掩盖鼓吹复旧的反动实质。“温故而知新”,是孔老二宣扬倒退,反对革新的一种狡猾的手法。

110.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丘“读易,韦编三绝”。韦,皮条;编,是联结的意思。古代没有纸,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条把许多竹简联结起来,叫做“韦编”。绝,即断绝; 三,表示多次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孔丘非常喜欢读《易经》,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

这句话,是汉朝尊孔派对孔丘的吹捧。实际上,孔丘是一个不学无术,专搞反革命复辟活动的政治骗子。但是,林彪将这段吹捧孔丘的话,视为至宝,大加推崇,主张要学习“韦编三绝”的精神。并把它作为他教子尊孔读经的信条,鼓励他的死党不遗余力地从古代反动派的亡灵中寻找向无产阶级进攻的武器,梦想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林家父子的封建法西斯世袭王朝。

11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宋代的儒家学派根据孔丘的教育思想炮制出来的,见朱意编的《论语集注·雍也》。因,依据; 材,天资施,进行,施行;教,教育。意思是说,依据学生不同的天分进行教育。

孔丘认为,人生下来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这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教育学生要依据天赋才智的差别。他说:“中等才能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等以下的人,不能告诉他高深的道理”。朱熹等把孔丘讲的这一条概括为“因材施教”。这句话,是孔老二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天才论的翻版。朱熹鼓吹的“因材施教”,被后来的地主资产阶级捧为神圣的教育法则,作为他们培养精神贵族的依据。刘少奇和林彪也打起“因材施教”的破旗,推行“天才教育”“智育第一”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抗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路线。

赞一个

感谢您的支持,所有赞赏都用于红色事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