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古文观止

孔孟之道名词简释

类别:古文观止 作者:小编 时间:2023-11-17 浏览:
(二)先验论、天才论80.生雨知之这是孔丘鼓吹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天才论,出于《论语·季氏》。原话是“生而知之者,上也”。生,天生;而,就;知,知道;上,上等。这句话是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就人的智力来说,孔丘把人分成若干等。他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人...

(二)先验论、天才论

80.生雨知之

这是孔丘鼓吹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天才论,出于《论语·季氏》。原话是“生而知之者,上也”。生,天生;而,就;知,知道;上,上等。这句话是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就人的智力来说,孔丘把人分成若干等。他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人;经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再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就是最下等的人了。他所说的上等人,指“圣人”;下等人,指劳动人民。

孔丘把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代表人物说成是“生而知之”的“圣人”,生来就应该统治人民;把劳动人民则说成是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最下等的人,生来就应该受奴隶主贵族的 统 治。孔丘宣扬这行唯心论的先验论,是企图把奴隶主贵族打扮成有天赋才能的“圣人”,用来论证政权应该永远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为恢复奴隶主贵族专政制造理论根据。

林彪一伙继承孔丘的衣体,大肆鼓吹“天才论”,胡说什么“不承认天才,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疯狂地叫热,“不能不承认天才”,关于“天才”的观点,“坚决不收回,刀搁在脖子上,也不收回”。他们把自己打扮成“天才”、“超天才”的人上人,竭力为他们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他们反党的理论纲领,就是孔老二“圣人生知”的翻版。

81.君子求诸已

这句话是孔丘鼓吹的唯心主义修养经,出于《论语·卫灵公》。君子,指奴隶主贵族;求,追求;诸,是“之于”的合音; 已指自己的内心。整句的意思是说,奴隶主贵族们只靠自己反省内心就行了。

在孔丘的眼里,奴隶主贵族是天生的聪明,是“生而知之的上等人,“天”把知识和美德都给了他们,所以他们只靠反省内心,就可以成为“圣人”

孔丘的这个观点一直被儒家作为认识事物和道德修养的方法而一代代继承下来。刘少奇、林彪之流也步孔老二的后尘,大肆鼓吹“反省内心”、“闭门思过”、“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等反革命的修养经,以此对抗毛主席关于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反对人们参加三大革命斗争。

82.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出于《论语·学而》,是孔丘的门徒曾参讲的。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检查;吾身,指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周礼的规定。

这是孔丘及其门徒鼓吹的唯心主义的修养经。他们企图用这种“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培养脱离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精神贵族;同时用这种反动的说教,要人们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乱”,从思想上服从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竭力赞赏这句话,并大量引用孔丘及其门徒关于“修身”、“养性”的说教,兜售唯心主义的修养经。他们安图以此引导人们脱离三大革命实践,闭门修养,成为他们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驯服工具。

83.良知、良能

这是孟轲宣扬唯心论的先验论的话,出于《孟子·尽心》。良,生来就有的;知,知识;能,能力。“良知、良能”是指天赋的知识和能力。孟轲自已解释说:“不学而能的,就叫良能; 不用思考就知道的,就是良知”。

孟轲把他讲的“四端”(参见“四端”条),说成是人的“良知、良能”; 把忠君孝父的观念,看成是人的本性,认为这些道德教条不用通过后天学习,只要反省内求,便可以得到。这是用唯心论的先验论的说教,强迫人们服从奴隶制的礼教,为他复辟奴隶制的“仁政”路线制造理论根据。

84.人性善

“人性善”,是孟轲鼓吹人性论的一句话,见《孟子·告子》。善,善良。孟轲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人生来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就是说,人生来心就是善良的。

孟轲认为,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即哀怜、同情的心,所以每个人都有“仁、义”的道德品质,这就叫人性善。

“仁政”就是根据“人性善”提出来的。这是不折不扣的反动的人性论的说教。孟轲之所以打出人性论的破旗,其目的就是以此来掩盖他复辟奴隶制的纲领一-“仁政”的反动实质,反对法家用革命暴力推翻奴隶制的主张。

孟轲的“人性善”,是后来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一个思想来源。从这个反动的人性论出发,可以引出“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路线。刘少奇、林彪之流长期以来,宣扬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其目的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服务。

85.万物皆备于我

这是孟轲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狂妄论调,出自《孟子·尽心》。万物,指一切事物的道理,皆备,都具备;我,指个人的内心。整句话是说,一切事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具备了。

孟轲认为,万物的道理都在个人的心中,一切知识都不必到外界去追求,从而主张“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就是说,诚心诚意地反省内求,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在这里,孟轲露骨地反对参加社会实践,主张闭门修养。这是荒谬透顶的先验论的反动说教。其目的是叫人们安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为他复辟奴隶制的反动路线服务。

86.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出于《大学》一书。原话是“致知在格物”。按朱意的解释:格,接触;物,事物;致,发挥;知,知识。意思是说:同事物接触,固有的知识就能得到发挥。见于朱熹《大学章句》。

朱意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人心生来就有一切事物的“理”(主要是“三纲五常”),可是它又被人们的欲望 (“人欲”)所蒙蔽,使人不能马上体验到。所以,人们必须通过“格物”的工夫,去掉个人的欲望,“理”才能发扬光大。如果这样,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的“理”就无所不知了。可见,朱熹的“格物”不过是内心修养的代名词,决不是实践的过程。他曾用宝珠来比喻心中的“理”,用擦拭宝珠来比喻格物。说什么人心中的“理”就象宝珠一样,本来是很明亮的,但被污泥浊水沾污了。“格物”就是要清洗掉污泥浊水,使那固有的“理”显露出来。“格物致知”其实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参见“存天理灭人欲”条),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修养经。

叛徒、卖国贼林彰为了给自已的修养经贴上唯物主义的标签,居然把朱熹的“格物致知”也说成是“唯物主义的”。其目的就是妄图用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用唯心论的先验论“天才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87.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出于王守仁的《传习录》。意思是说,客观事物都存在于我的主观意识中;也可以说,世界上除了我的心以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反动思想家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王守仁宣称,天地的存在是依靠个人的“灵明”,个人“灵明”就是天赋的“良知”。可见,他的“心外无物”,就是企图论证“三纲五常”是人心所固有的东西,以此强迫劳动人民接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王守仁不仅认为“心外无物”,而且还说“心外无理”。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规律也都在个人的心中。他胡说:把内心的道理发挥出来,扩充到外界事物上,万物才有它们运动的规律。王守仁认为世界上只有个人的心存在,个人的心就是一切。这是地地道道的唯我论。

今天,林彪也搞了一个“办事情是从主观到客观”的“倒过来”的哲学,这实质上也是“心外无物”的一种说教。他妄图用这种“倒过来”的主观唯心论的反动哲学,对抗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阻挠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社会实践,以达到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

88.致良知

“致良知”,出自王守仁的《传习录》。致,充分发挥; 良知,即人先天固有的认识,指天赋的封建道德观念。

在王守仁看来,“天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条生来就在人心中具备了,但往往被“人欲”(指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思想)所蒙蔽,人们只要“念念灭人欲,存天理”,不断反省内求,克服违反“三纲五常”的念头,良知便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成为“圣人”。这就叫“致良知”。“致良知”是王守仁为了消除农民革命造反念头,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而提出的反革命的唯心主义修养经。

历代的反动阶级,都赞扬王守仁“致良知”的说教。独夫民贼蒋介石把“致良知”发展为按“良知”去干反革命的“力行”哲学,把“不成功便成仁”说成是“致良知”的最高体现。叛徒、卖国贼林彪又接过了王守仁、蒋介石的反革命衣钵,鼓吹什么“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成功便成仁”等,这些反动的说教,全是“致良知”的翻版。

89.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这是明朝的主观唯心主义者、镇压农民革命的剑子手王守仁在他制定的“乡约”《镇压农民起义的规定) 中的一句话,见《南赣乡约》。善恶,指好与坏;念念头想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好坏,决定于你心中的一念之差。

王守仁说,人的念头就是人的行动,动机就是行为,你的一个念头是恶的,你就是坏人;你的一个念头是好的,你就是好人;好人与坏人的差别仅在于一念之间。王守仁特别主张要去掉恶的念头,保存善的念头,所以提出“念念灭人欲,存天理”的说教。他的所谓善的念头,就是按“三纲五常”想问题;他的所谓恶的念头,就是指反抗封建统治、要革命的念头。王守仁的这种说教,就是企图用反省内求的唯心主义修养经,把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言行,消灭在一念萌动之中。

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胡说什么农民和地主、革命和反革命的区别是由于“一念之差”,妄图用这种唯心主义的说教,为地主恶霸、叛徒、卖国贼的罪行做辩护。叛徒、卖国贼林彪也大肆叫嚣要“狠斗私字一闪念”,胡说“成功与否决定于一念之差”,企图用这种唯心主义的说教,阻挠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三大革命实践,以便于他们复辟资本主义。

赞一个

感谢您的支持,所有赞赏都用于红色事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