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堕溷
西郭子侨与公孙诡随、涉虚,俱为微行。昏夜踰其邻人之垣,邻人恶之,坎其往来之涂。而置溷焉。一夕又往,子侨先堕于溷,弗言,而招诡随;诡随从之堕,欲呼,子侨掩其口曰:“勿言”。俄而,涉虚至,亦堕。子侨乃言曰:“我欲其无相咥也。”君子谓西郭子侨非人也。已则不慎,自取污辱,而包藏祸心,以陷其友,其不仁甚矣!
一一《玄豹》第五章
[注 释]
1堕(duo跺)一一坠落,掉进
2溷(hun浑)一一厕所。
3微行一一旧时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已身分改装出 行,这里指暗中出行。
4踰(yu余)一一从墙上翻过去。
5垣 (yuan元)一一矮墙。
6俄一一不久。
7咥 (xi戏)--大笑的样子,此即指笑
[译文]
西郭子侨与公孙诡随、涉虚三人一道暗中出游,常常在黑夜里翻过他们邻居的墙头。邻居非常厌恶他们,便在他们往来的必经道路上挖了一个粪坑。一天夜里,三人又约前往,西郭子侨首先掉进了类坑里面,但他却默不作声,及而打手势叫公孙诡随跟上来。公孙诡随跟着也掉进了粪坑,正想大声呼叫,西郭子侨却用手蒙住了他的嘴,并且说:“不要出声!”一会儿,涉虚走来,也一样掉进了粪坑。这时候,西郭子侨才说明:“我是想让大家不致互相笑话呵!”君子对此评论道:西郭子侨真不是人呵,他自己不小心,蒙受了污辱,却包藏祸心去陷害他的朋友,品质多么恶劣呵!
[提示]
自己犯错误上了当,不甘心,还引朋友一起受污辱,作者对这种人的卑鄙丑恶的内心,作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道士救虎
苍筤①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②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③,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盻④,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⑤,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郁离子·玄豹》
【注释】
①苍筤(lang):本指竹初生时的颜色,这里为作者假托的地名。②道士:一般指道教的宗教职业者,此指信奉佛教的僧侣,佛教初传北方,呼僧为道士。③平旦:黎明。④盻(xi):怒视。⑤矇矇然:眼昏昏的样子。
【意译】
苍筤山,溪水在此合流入江。有个僧人住在山上信佛修行,很是虔诚。一天傍晚山洪暴发,房屋被冲倒,漂流水中,塞满山溪。骑在木头趴在屋顶上的人呼喊求救,声声相连。僧人备了一条大船,披蓑戴笠,站在岸边,亲自督促熟悉水性的人拿好绳子准备抢救。有人漂来,就投去木板,再用绳子牵引,救活了很多人。第二天黎明,有一只野兽身子全没在波涛中,只有头浮在水面上,左顾右盼,好像求救的样子。僧人说:“这也是生灵,一定要赶快把它救上岸。”船上的人应声前往,用木板搭救上船,被救的原是一只老虎。刚上船时老虎昏昏沉沉,坐着舔身上的毛,等到上了岸,就朝僧人瞪大眼睛,跃起身来把僧人扑倒在地,船上的人起来抢救,僧人得以免于一死但已身负重伤了。
[提示]
不分清事物本质,不了解事物差别,丧失警惕,敌我不分,就必然身受其害。这就是《道士救虎》这则故事所给我们的教训。
以蛇为赠
南海之岛人食蛇,北游于中国,腊蛇以为粮。之齐,齐人馆之厚。客喜,侑②主人以文跌之修③。主人吐舌而走。客弗喻,为其薄也,戒皂臣④求王虺以致之。
——《玄豹》第九章
[注释]
1腊(xi夕)一一干肉
2侑(you右)一一报答
3跌(die迭)一一毒蛇
4 修一一长。
5皂臣一一仆役、下人
6 跌(hui毁)一一毒蛇
[译文]
住在南海岛上的人喜欢吃蛇,他们北游到中原的时候,往往随身带一些晾干了的蛇作为食粮。一次,他们到了齐国,齐国人热情款待他们,食、宿照顾都很不错。他 们非 常 高兴,于是选了一条长花毒蛇送给主人作为酬答,吓得主人吐出舌头来,赶忙逃走。南海人并不理解,还以为是主人嫌礼太菲薄,特别叮嘱下人去选一条毒蛇之王来送给主人。
[提示]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习惯于以自已作为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人,在认识上的局限和片面性。
贾人渡河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①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一一《灵丘丈人》第三章
[注释]
1济一一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向东南入于黄河。
2阴一一水的南面,山的北面。
3栖一一停留
4浮苴(cho茶;又读居)一一草,浮草
5巨室一一旧指世家大族,此指富翁。
6黯然(an按)然一一失望的样子。
7吕梁一一即吕梁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南,近济水,
8盍(he何)教诸?一一何不去救他呢?何不;诸,“之乎”二字的连用。
[译文]
济水的南面,有一个商人,在一次渡济水时,船被打沉了,他栖身于浮草之上大喊救命。有一个渔民用船去救他,还没划到他身边,他急忙喊叫起来:“我是济水一带 有 名的富翁,你若能救我一命,我送给你一百两金子作为酬谢。当渔民用船把他送到岸上后,商人却只给他十两金子。渔民说:“你刚才许诺给一百两金子,现在却只给十两,恐怕不行吧?”商人勃然大怒,脸色陡变,大声呵斥道:“你不过是一个靠打鱼为生的人罢了,一天能有多少收入呢?此刻你突然间就到手了十两金子,难道还不知足么?”渔民大为失望,无精打采地走开了。后来,这个商人从吕梁洪乘船而下,船撞上礁石,又翻沉了。说来也巧,那个渔民正好也在那里。有人问他道:“你何不去救他呢?”渔民答道:“这 是 一个答应了给酬金但却不兑现的人呵!”说罢站在一边袖手旁观,这个商人就这样被淹死了。
[提示]
言而无信,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民,则失人心;失人心,则必失天下。作者用这则故事如此规劝和告诫当时的统治者,其用心可谓良苦。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