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作战 善于休整
程训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话用到军事上,就要求我们从战争全局出发,正确处理作战与休整的关系,使部队在紧张的战斗中,始终能够保持旺盛的战斗热情和坚强的战斗力。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教导,是我军行之有效的打败敌人的方法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面临敌人的重兵“围剿”,条件极其艰苦,战斗十分频繁,长时间的休整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指挥红军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即在反“围剿”的准备阶段,“养精蓄锐”,“整顿队势,以逸待劳地转入反攻”,从而保证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既指出“部队的休息和训练是必要的”,又为我军规定了“在扩大占领地,消灭小敌,发动民众的工作中,争取时间达到休息和训练的目的”的正确的休整方针。解放战争进入紧张的决战阶段以后,毛主席又强调指出:“战役部署指挥的适当,作战休息调节的适当,是决定性关键。”我军各部队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利用作战间隙,有领导地、有秩序地进行诉苦三查和练兵活动,开展大规模的新式整军运动,使全军官兵的政治觉悟、纪律性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曲折前进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它总是分阶段地、有起伏地进行的。这种阶段性和起伏性,决定了战争的间隙性。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我军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指导下,自觉地利用作战间隙,及时休整部队,通过休整,总结上一战役的经验教训,作好下一战役的战斗准备,求得打一仗进一步,使部队的革命精神更加旺盛,军事艺术一步一步地向 更高的程度发展。历史上“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们,总是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来对抗毛主席的军事辩证法。他们时而只要进攻,不要防御和退却,只讲战斗,不讲休息和训练;时而又搞大休整,消极避战,不敢举行有利的进攻,不敢大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毛主席在阐明作战与休整的辩证关系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进行休整,这是上一战役向下一战役的过渡。这种过渡,“不是一事不做专门关起门来休息和训练”,而是为了赢得下一战役的胜利。因此,要积极地、全面地进行战役前的准备。要把这种准备工作做好,也就是说要把休整工作搞好,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善于争取休整的主动权。
作战间隙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主观指导不正确,已经出现的休整时机也有可能丢失。这是因为主动权“是要有意识地去争取的东西,不是现成的东西”。特别是在敌处优势我处劣势的时候,穷凶极恶的敌人总是缠着你,要吃掉你,不让你有休息和整训的自由。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是应该主动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次反“围剿”开始时,红军经第二次反“围剿”的苦战后,没有休息又绕道千里集中于兴国。此时,敌人直逼面前,形势甚为紧迫,但由于红军在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正确方针,来了个由西向东,再由东向西的大机动,结果,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还甩开了敌人,及至敌人发觉再向西进时,红军已返回兴国,争取了半个月的休整。这是一个善于争取休整主动权的范例。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我们只要坚决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原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我军的历史经验,“审时度势”,利用作战间隙搞好部队的休息和整训,就能保证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