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历史典故

秦始皇

类别:历史典故 作者:小编 时间:2023-06-04 浏览:
第一章 秦始皇诞生的时代一 战国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出生在公元前二五九年,正当战国时代(公元前四七六年到前二二一年)的后期。十三岁时(公元前二四七年),他的父亲秦庄襄王死去,他便坐上了当时七大国中最强大的秦国的王位。到了二十二岁(公元前二三八年),按照秦国...

第一章 秦始皇诞生的时代

一 战国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出生在公元前二五九年,正当战国时代(公元前四七六年到前二二一年)的后期。十三岁时(公元前二四七年),他的父亲秦庄襄王死去,他便坐上了当时七大国中最强大的秦国的王位。到了二十二岁(公元前二三八年),按照秦国制度,举行了成年的加冠典礼,从此便开始亲理国家大事。他三十九岁时(公元前二二一年),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自称为“始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在他五十岁的时候 (公元前二一O年)病死在出巡途中。从他二十二岁开始亲理国事起,到病死在这短短的二十九年中,他首次统一了中国,开始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干了一些有利于中国统一的事业。

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并干出一些有利于中国统一的事业呢?这并不是由于他有什么先天的超人的才能,而主要是因为他处在封建社会开始的阶段,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打击。

旧贵族势力、“厚今薄古”的政策和措施,客观上符合了补会发展的需要。战国末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已很需要当时全国组成为统一的国家,人民群众在混战的局面下,也迫切要求把整个中国统一起来,同时当时秦国也已具备了统一的有利条件,秦始皇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的。

继春秋(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七年)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从春秋到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新的根本变化。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在我国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在七大国中,秦据有今甘肃省的东南部和陕西省沿渭河流域的腹部,齐据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和河北省东南部,楚据有今湖北省全部、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北部、陕西省东南角、河南省南部、江苏省准北的一部,燕据有今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角,韩据有今河南省中部、山西省东南部,赵据有今陕西省东北部、山西省大部、河北省西南部、山东省西边一角、河南省北端一部,魏据有今陕西省东南部、山西省西南部、河南省北部。那时,各国内部广大奴隶和平民反抗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把我国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国的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进行了反复的较量,先后登上了政治娜台,逐步取得了政权,并进行了封建的社会改革,封建社会终于取代了奴隶社会。战国时代,正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这时,直接生产者多数从奴隶制的枷锁之下解放出来,成为广大的农民阶级。他们的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从而促使社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春秋后期,冶铁业已逐渐发展。战国中期以后,我国劳动人民更创造了“高温液体还原法”和金属型铸范,这个发明要比欧洲早一千六百多年。由于这种铸铁方法的发明,铁制工具的生产大为发展,铁工具已在生产上占主导地位,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更为显著。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以及耕作方法的进步,使得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单位面积产量逐渐提高,农作物的种类也增加了。农业生产发展了,便有可能使较多的人脱离农业,从事其他劳动。不仅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者逐渐增多,同时在官营手工业之外,还有“豪民”所经营的私营手工业。不仅治铁业和制盐业已比较发达,就是冶铜业、漆器业、建筑业、制陶业、皮革业和纺织业等也都有很大的进步。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技术传统的影响,有些新兴手工业往往在某些地区优先发展,形成了一些地区性的手工业。象在楚国,漆器、铁兵器、铜镜等部门就比较发展,而中原地区的金属细工比较发达,长江下游的釉陶制造就比较先进。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扩大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不仅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日用品和奢侈品都依赖于市场,农民和手工业者也经常把各自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商人在市场上更是四处活动,买进卖出,网罗市利。这时,不仅个体经营的小商人已普遍存在,富商大贾也已陆续出现,他们往往依靠投机取巧、囤积居奇等方法成为巨富。工商业的发达促成了城市的繁荣和壮大,前所未有的大都市兴起了。各国的都城所在地,尤为繁华。这时各大城市的市区已有相当规模,街道整齐,店铺很多,有的还有手工业区,分布着冶铁、铸铜、烧陶、制骨、玉石器等作坊。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兴起,金属铸币出现了。不仅各大城市都铸造铜币,就是黄金的货币也已在市场上流通。

历史进入战国后期,社会经济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各地出产的手工业原料,包括各种木材、矿物、水产海产、鸟兽的牙骨皮毛等,已运销全国以供手工业的需要而各地重要的手工业产品也向全国行销,许多手工制成的奢侈品,还运到远地销售。当时在广大地区内商品交易相当发达,所交易的商品都是各地的特产,各个地区间经济上的联系已经大为加强了。

战国时代水上交通已相当发达。中原有公元前三六C年开始开凿的鸿沟,使黄河和济水、汝水、淮水、泗水相沟通。东部有公元前四八六年开始开凿的邢(音寒 hn)沟,使长江和准水相沟通,并北上和济水、沂水相沟通。南方在今太湖、鄙阳湖、洞庭湖的四周,水道纵横,水上交通更是四通八达。战国时代各国间陆路交通也有发展。在魏、赵、齐三大国间有一条交错的交通大道,叫做“午道”,当时已成为军事上必争之地。从成皋(音高 go 今河南阳县西北虎牢关)沿黄河到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有一条交通大道,叫做“成皋之路”,东方各国合纵攻秦经常是由此进军的。从今南阳盆地东出伏牛山隘口,有一条大道,叫做“夏路”,是中原通向楚国的重要交通线。正当伏牛山隘口的小城方城(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北),是通向楚国境内的交通枢纽。从方城东南向有车道可以通到下蔡(今安徽凤台县)、居巢(今安徽寿县东南)。从汉中越七盘岭进入四川,有一条要道,叫做“石牛道”(又叫“金牛道”),是汉中通向巴、蜀的重要交通线。通过井泾(音形 xing 今河北井县西北)、孟门(今河南辉县西)、天门(今山西晋城县南天井关)、积 (音止zhi)道(今河南济源县西北),有许多条通过太行山的重要交通线,沟通太行山两边的地区。到战国后期陆上交通就更加发达了。蜀地因为多山,交通最为困难,秦国在任用范睢(音居 j)做相国期间(公元前二六六年到前二五五年),为了解决蜀地交通困难,曾经在陡崖峭壁间大规模地用木粉建筑架空的栈道,有所谓“栈道千里”的说法。这是陆上交通的重大发展。水陆交通这样的发展,和当时商业的发达有密切关系。那时陆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水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在氓江、长江里已有用两船相并而组成的较大船只航行,叫做“舫船”,一条“舫船”能载五十人和足够他们吃三个月的粮食,顺流而下一天能行两三百里。交通工具这样的进步,也和当时商业的发达有密切关系。

秦国的商业本来是七国中比较落后的,战国后期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当时,由于城市发展,工商业的税收增加,因此各大国所进行的封建兼并战争,除了夺取土地、农民地租以外,争夺商业城市也已成了目标之一。秦国到宣太后专权和魏冉出任相国的时候,已参加到这个争夺商业城市的战争中去。当时宋国的定陶(今山东定陶县北)是中原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很是富庶。因而齐(音敏 min)王想吞并宋国,而秦的相国魏冉和赵的相国李兑(音队 dui)也都想夺得定陶作为自己的封地。但是齐国先下手灭掉了宋国,秦国便主谋合纵攻齐,乘机攻取了定陶,作为魏冉的封地。与此同时秦国还曾经把从楚、韩两国夺得的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宛(今河南南阳县)邓(今河南城县东南) 等富底城市分别作为平(音米 mi)戎、公子市、公子(音亏 kui)的封地。这样,由于全国范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由于秦国不断地从魏韩、赵、楚等国中夺得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秦国的商业便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秦国商业的发展,到战国后期,秦国西北的北地郡(今甘肃省东北部、宁夏南部)和西南的巴郡(今川东、鄂西一带),也已有大商人出现。乌氏(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地方有个名叫保(音裸 lu)的商人,由于从事畜牧业并以丝织品和少数民族交换家畜而成巨富。巴郡有个寡妇名 叫清的几世经营挖掘丹砂(氧化汞)的矿业也成了大富豪。秦国有这样的大商人出现,就具体的说明了当时秦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已有重大发展。当时著名的法家李斯曾在一篇奏章中提到,当时秦国所用的许多物资都是从远处输入的,秦王所用的许多珍贵品也不例外,有来自东方齐国的白绢,有来自

西方昆仑山的宝玉,有来自西蜀(今四川西部)的颜料丹砂和曾青(碳酸铜),有来自江南的铜、锡和(音驼 tu 鳄鱼的一种)皮制的鼓,有来自南方的珠子、犀角、象牙的工艺品有来自北方的驶骁(音决题 jue t 马的一种等。由此可见当时秦国和四方远地的商品交换已有进一步的发展,经济上的联系已有进一步的加强。

战国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样的发展,各个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已经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程度,这就很需要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二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统一

战国时代,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出现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当时,七个大国的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进行大规模的相互掠夺的封建战争,因而有“战国”的称呼。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兵器的应用和弩(音努 n)的发明,以及军队的主要成分已由贵族及其私属改变为农民,因此当时战争的规模扩大了。七个大国彼此都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次大战双方所投入的军队多到几十万人。军事行动的范围也大为扩大,杀伤力和破坏力大大增强,战争方式已由车阵作战改变为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战争往往带有长期的性质,的战役竟有相持长达三年之久的。特别到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纷纷进行活动,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结盟方式,战争连年不断,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无穷的灾难。

在战争中,由于各国奖励军功,鼓励士兵杀敌,因此杀的人很多,动辄以万计。当时各国的人口还不很多,七国合起来估计不到二千万,军队的人数除了楚国号称百万以外其他六国军队的人数都不过几十万,少的只有三十万。而秦国在历次战争中所杀敌国的士兵,据他们自已估计就达一百多万,可见战国时代战争中伤亡的人是很多的,人民群众的生命更加没有保障。

战争中.农民不仅大批被杀死,也还有被俘虏去作奴隶的。反映战国情况的《墨子》书中,曾这样描写当时大国进攻他国的情况:一攻入他国境内,就割掉农作物,砍掉树木破坏城郭,掠夺家畜,敌国人民有的被杀掉,有的被绑着牵回来作奴隶。各国进行战争时,农民不仅被强迫编到军队里,而且战争的所有费用也完全出自农民,因此一场大战就给农民在经济上造成沉重的负担。那时有人这样说:经过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丧葬费和伤员的医药费,以及车马武器的损失,就是耕种十年田也不够补偿。人民死伤累累,幸存者在严重的兵灾下活不下去而流亡做奴隶的到处都有。水利灌溉和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战国时代,广大农民在生产斗争中对于修筑堤防和开凿沟渠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使得水利工程的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堤防的建筑和灌溉工程的兴建有了巨大的发展,这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但是,由于封建割据的存在,各国对水利的治理,往往只顾自己,危害邻国。大水时,以邻为壑,把水放到邻近的国家去。例如,当时齐和赵、魏以黄河为界,因为赵、魏地势较高,齐国地势较低,河水常常泛滥到齐国,齐国就在沿黄河二十五里处建筑了一条大堤。从此,黄河泛滥时,大水冲到齐国大堤后就回头冲向赵、魏两国河岸,于是赵、魏两国也沿黄河二十五里处建筑了大堤。这样,河水冲来冲去,沿河两岸就经常遭到水灾。而且在激烈的封建战争中,各大国往往不顾人民死活,决河堤放出大水来向敌国进攻。关系到整个中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黄河就曾被一再决堤。公元前三五八年楚国伐魏,曾决黄河来灌长垣(今河南长垣县东北);公元前二八一年赵国攻魏,赵惠文王曾亲自到东部边境,决黄河的水来进攻魏国,给魏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遇到天旱,统治阶级又争夺水利,甚至有意破坏别国的水利,妨碍别国的农业生产,例如东周(国都巩,在今河南巩县西)想种稻,西周(国都河南,在今河南洛阳)却不放水,使东周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战国时代封建割据的局面,连年不断的封建战争,就这样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从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下摆脱出来。国

在当时诸侯割据的形势下,不仅各国间货币不统一,就是一个国家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行的货币;不但形式不同,计算单位也多种多样。各国的度量衡制也不相同,单位和进位制度很复杂。每个国家又都设有关塞(音赛 sai ),对往来商人经常敲诈勒索。同时频繁而激烈的封建战争对于城市的破坏也是非常厉害的,特别是在城市的争夺战中,防守者凭借城堡坚守,进攻者又往往运用水攻或地道战术来猛烈进攻,一个大城市的争夺战要持续很长时期,胜负才能分晓,这样,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所遭受到的破坏必然十分严重。因而在当时商品交换得到发展的情况下,工商业者为了保障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有消除战争,实现全国统一的愿望。

战国时代的新兴地主阶级,也同样要求统一。他们所以要求统一,主要原因有二:第一,那时除了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或者由于封建的社会改革失败,或者由于改革不彻底,还存在着不少有权势的旧贵族,政治很腐败,对人民群众的剥削更为残酷,贵族间的相互倾轧很厉害,妨碍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剥削利益,对于他们的经济势力的成长是不利的,因而新兴地主阶级很希望代表地主阶级势力的秦国能够完成统一中国的任务。第二,在七国混战的局面下,农民受到严重灾难,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这对于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妨碍的,因而他们盼望尽快的结束混战局面,完成中国的统一。

到战国后期,除了一部分顽固守旧的贵族势力以外,农民、工商业者和封建地主都在不同程度上渴望全国统一“统一”已是大势所趋,成为历史的必然。它象大海的波涛猛烈地冲击着当时的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思想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和不同政治派别的利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议论着“统一”和“不统一”的利弊。法家学派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是统一主张的积极宣传者。“统一”的思潮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向,对统一事业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封建兼并战争,是集权封建国家形成必须经历的过程中国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正是经过了长期的激烈的封建兼并战争之后实现的。战国末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迫切要求统一,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但是各国割据者都不愿自动放弃割据,在这样的情势下,只有通过封建兼并战争消灭割据的诸侯,才能实现中国的统二。那么这个统一事业究竟由谁来承担呢?只要比较一下当时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就一清二楚了。


赞一个

感谢您的支持,所有赞赏都用于红色事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