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两家在战争观上的根本对立
——儒法军事斗争的历史故事之三
对待革命暴力和正义战争持什么态度,是儒法两条军事路线长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家为实现变法革新,提出“以战去战”的主张,采用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儒家为了维护、复辟旧制度,反对革命暴力,主张用仁义礼教治天下,把军队变成搞诸侯割据的工具。
(一) 法家提倡“以战去战”,用战争解决问题;儒家宣扬“兵凶战危”,用“仁义”旗号骗人。有这样几个故事:
商鞅献策出兵 [1]
商鞅是以变法著名的一位大法家。“以战去战”,“以刑去刑”这个闪耀着朴素辩证法光辉的思想,就是他提出来的。下面是他向秦王献策的一段故事。
秦孝公是个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积极支 持 商 鞅 变法,实行社会变革。当时从诸侯国传来的却是要听周天子的调遣,要讲仁义道德等等。究竟用什么方式才能把奴隶主的权夺过来呢?秦孝公心里很忧愁。
商鞅很了解秦孝公的心事,对他说:现在要 打 败 奴 隶主,从他们手里把权夺过来,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暴力,“以战去战。”秦孝公听了很合心意,点点头说:“对,仁义道德那一套是根本办不了事的:”商鞅接着说:“在我们弱小的时候,魏国夺去了我国的河西。我看,要实现您的宏伟打算,现在就要从河西这块地下手,用暴力把魏赶走,再逐步实现大业。现在,魏国在马陵被齐兵打败,这正是我们乘虚而入的大好机会啊!”
秦孝公听后赞扬说:“好策略。”于是,就派商鞅带领大军去讨伐魏国。魏惠公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公子印带五万兵马到河西应战。商鞅事先了解了敌情,利用公子中贪财爱礼的弱点,把他请来赴宴,而后乘机把他抓住,化装成公子印的模样,打开了魏军城门,率大军掩杀进城,把魏军打得狼狈逃帘。
这一仗俘虏了魏公子印,夺回了河西之地,迫使魏国迁都到大梁 (今河南开封),为以后秦始皇东进统一六国览定了基础。秦孝公看到商鞅“以战去战”策略的正确,很是高兴把于、商等十五邑给他,封他为商君。
用管仲齐桓称霸[2]
“齐桓称霸”是指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法家管仲因而称霸天下的事。
春秋时期,诸侯国家林立,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公元前六八六年,齐国齐桓公执政后,任用了著名的 政 治 家 管仲。管仲十分重视革命暴力的作用,主张用 暴 力 推 翻旧势力,实行社会变革。他在帮助齐君执政后,制定了“五家之兵”的制度,规定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的军令,把人民组织起来,实行武装,打击奴隶主顽固势力。他带兵先消灭了谭国,又讨伐鲁国、蔡国等,使诸侯国都归顺于齐国。在齐桓公执政的第七年,齐国让周天子靠边站,而成了诸侯联盟的盟主。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齐植称”
齐桓能称霸,这是他执行法家路线,重视武装和战争的结果。可是,孔、孟儒家却攻击齐桓称霸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无道”。这从反面说明了“齐桓称霸”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
亡国的“仁政”[3]
春秋时期,齐国经常进犯鲁国。鲁君为这事一直急得没办法。这时法家吴起向鲁君说:“只有用武力进行抵抗,打败齐国,才能确保鲁国的安全。”鲁君采纳了吴起的意见,派他为大将,带领兵马攻打齐国,取得了很大胜利,使齐国不敢进犯鲁国。
吴起打仗的胜利,使鲁国的儒生很害怕。他们在鲁君面前,造谣中伤,诬蔑吴起。儒生对鲁君说:“吴起这个人只知道暴力,不懂得仁义。在卫国,他就曾杀死过诽谤他的人;离家后,他的母亲死了他也不回去,真是不忠不义呀!连他的老师曾子都和他断绝了交往。今天他在鲁国带兵打仗,我们鲁国这样的小国以打胜仗闻名,就会引起别国的不满和侵略。”鲁君听到这儿,吓得出了身冷汗,忙问:“那应该怎么办呢?”儒生们说:“我们要和别的国讲仁义,称兄弟,这样就可以保证国家安全了。您赶快把吴起这个祸害赶走吧!”
鲁君听信了儒生的话,要把吴起赶走。吴起听说魏文侯正招贤纳士,准备变法,就到魏国去了,后来又去楚国实行变法,使楚国逐渐强大起来。鲁君只讲仁义儒 道,不 搞 战事,最后终于被楚国消灭了。
儒家口头上反对战争,不过是一种欺骗。他们反对的只是革命战争和正义战争。林彪学着儒家的腔调,叫嚷“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充分暴露了他反对革命暴力,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丑恶面目。
(二) 法家主张用武力统一全国; 儒家打着用仁义治天下的旗号,主张分封诸侯,维持割据局面。我们选了这样几个故事:
曹操拒绝儒术 [4]
曹操在统一活动中一直坚持用武力消灭割据势力,在他统一北方,被称为魏公之后仍然毫不动摇。
一天,曹操把文武大将召集在一起,商量乘胜南征攻打孙权的事。很多大将都主张继续用武力讨伐割据势力,进而统一全国。曹操听了很高兴。这时,从角落里跳出了一个参军,名叫付干,他说:“统一天下,一是用武力,动干戈,一是用王道,讲道德。今天明公把诸侯势力已平定了十分之九,不服您的只是吴、蜀。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天之阻,用武力难以征服,只能用道德去说服感化他们。依我的意见,要息军养士,马放南山,论功行赏,分封诸侯。然后办学校,学儒术,讲道德。这样普天下的人就会服您了,这就叫以道制胜。”曹操听后,十分生气,说:“从起兵开始,我就下定决心用武力统一全国,现在胜利在望,只能乘胜前进。我怎么能听从你宣扬的仁义道德那一套呢?”曹操没有听儒生的一套,继续又和主张用武力统一全国的大臣们一起商量攻打吴、蜀的具体方案,准备出征.
一直到了晚年,曹操还跃马挥鞭,南征北战,奔驰在战场上。虽然他死的时候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但他在遗嘱中,还念念不忘用战争统一全国。
李世民劝父出征[5]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是个有政治眼光有军事 才 能 的 法家。在用暴力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迅不可挡。公元六一七年,李世民与有反隋倾向又与农民起义有密切联系的刘文静商量造反,并劝他的父亲、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他们趁隋军与起义军作战,中原势力薄弱的机会,乘虚而入,从太原打到汉中,占领了长安。六一八年,他们窃取了农民起义推翻隋王朝的果实,立李渊为皇帝。
当时,割据局面相当严重,原来隋朝的旧将 领 各占一方,自封为皇帝。李渊派到太原留守的儿子张元吉也被赶到了长安。这种局势,使已经做了皇帝的李渊吓破了胆。李渊是个腐儒,当初李世民劝他起兵反隋时,他就要把李世民逮捕送给朝廷,经过做了好多工作才勉强起兵的。在向长安的进发中,几次遇到困难,他都主张收兵回太原。到了长安后他又对众大将说:“现在我准备放弃黄河以东,只守卫关中这块地方。”李世民听后,非常生气。心里想,现在正是用武力统一全国的时候,怎么能这样做呢?于是,他大声地说:“太原重镇,是国家的根本,河东殷富,是京城的财源,决不可放弃。要统一全国,只有使用武力。在割据势力面前怎么能怕打仗呢?”他坚决要求李渊说:“我愿意带领三万精兵打败敌人,收复并州,统一全国。"经李世民再三斗争和坚决要求,李渊才勉强同意派他去带兵打仗。
李世民带领士兵自龙门渡河,进击割据势力,有时日夜兼程走二百多里。经过多次大战,把各自分封的旧隋将刘武周、薛举、李轨等打得大败,不少士兵向唐投降。之后,又驰骋战场,一个个地消灭了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经济繁荣的封建制全盛时期的唐朝。
搞分封自取灭亡 [6]
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说的是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的斗争。这场斗争,以项羽众叛亲离,自刎乌江而告终,这是他执行分封诸侯主张分裂反动路线的必然结果。
项羽出身于旧贵族奴隶主的家庭里,祖祖辈辈是楚国的大将,早就想着恢复秦朝统一前诸侯割据的局面。秦末,他看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也组织起三千逸民,打起了反秦的旗号,混进了农民起义队伍。他带领一支队伍,在刘邦打下长安撤回坝上后闯入了长安,杀死秦王子婴,大烧宫殿,抢掠财物,受到了人民的憎恨。当时,有个叫韩生的对项羽说:关中一带有山有河,土地肥沃,可以作为根据地,完成统一的大业。项羽一心要搞诸侯割据,听了韩生的话很生气,没有采纳。韩生就挖苦他说:“人们说楚人是猕猴,虽然穿人的衣服,但是也不属人类啊!”项羽见韩生把他比成猴子,便怒冲冲地斩了他。
在反秦斗争中,刘邦走在项羽的前头。按入关前楚怀王的约定,谁先入关谁为汉中王。项羽对 这件事很恼火,派人找到楚怀王,让他废掉这项约定。楚怀王坚持要按照约定办。项羽一听,再也忍不住了。他说:“这个楚王,是我当初立的,什么功劳也没有,有什么理由独断专行搞约定?!灭秦定天下,都是我带领大家出的力气。"于是,项羽废掉了楚怀王,自立为“西楚箭王”,以盟主的身份,一口气封了十八个诸侯王。项羽本想不封刘邦,又怕当时诸侯不 服,就 把 道险、落后的巴、蜀、汉中分给他,封为汉王,并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以镇守塞边汉道,控制刘邦。
项羽分封诸侯,使中国又回到了秦王朝统一前诸侯割据的混乱状况,是一种倒退行为。这就造成了众叛亲离、自取灭亡的条件。有的诸侯没有得到分封,对项羽不满;有的诸侯功劳大,而分封的地盘坏,也对项羽不满。这些诸侯国和项羽貌合神离,明争暗斗。刘邦见到这种情况,就以汉中为根据地,利用诸侯国对项羽的矛盾,争取他们,打击项羽。刘邦派随何说降了九江王英布,夺去了项羽一个有力帮手。接着,他又争取了诸侯彭越,经常切断楚军粮道。最后,刘邦乘项羽打彭越的机会,联合诸侯攻打在成皋战场的楚将曹咎,把楚军打得大败,曹咎自杀。项羽回军急救,刘邦率众诸侯兵把项羽团团围住,楚歌四起,项羽无奈,逃到乌江自杀。他主张分封割据的路线,遭到了彻底的破产。法家主张用武力消灭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的,所以是进步的。儒家主张诸侯割据,这在统一前是千方百计地维护旧制度,统一后则是在千方百计地企图恢复旧制度,是对历史的倒退,是反动的。林彪为了复辟资本主义,也大搞分裂活动,这是地地道道的儒家路线。我们一定要牢记毛主席制定的三条基本原则,坚持团 结, 反 对 分裂,狠批林彪妄图分裂我党我军的滔天罪行。
(三) 法家主张武装抗战; 儒家主张安协投降。有这样几个故事:
汉武帝惩罚愚儒 [7]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个皇帝。他执行法家路线,主张用武力抗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态度是 非 常 坚 决的。
一天,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对待匈奴的政策。原来,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匈奴奴隶主的野心很大,经常进犯中原。汉朝初建时期,由于力量不足,实行了和亲政策,但是匈奴经常背约,一时也没有停止对中原的骚扰。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富强了,汉武帝用武力抗击匈奴,取得了很大胜利,打的匈奴不得不假意和亲。汉武帝就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把大家找来商议的。
当时,博土狄山走出来说:“对待匈奴,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亲。”武帝问:“为什么?”狄山说:“兵是凶器啊,不能屡次的兴师动众。你看当年高祖欲打匈奴,不是被围困在平城吗?以后孝惠、高后对匈奴和亲,就比较平安。到文帝又要打匈奴,闹得北边骚动,互相残酷地战斗。景帝不讲打匈奴的事,才有了今天这样富强。现在陛下要兴师打匈奴,国家又大又穷,由我看,不如讲和亲。”武帝听到这,很恼火,他压了压火,转过头来问丞相史张汤。张汤是个法家,是个主战派,他见皇帝问他,就指着狄山的鼻子说:“你这个愚儒真 是 一 无 所知。”狄山狡辩说:“你这是诈忠,想使藩臣不安,国家灭亡。武帝听了狄山的胡言乱语,气得变了脸色,再也忍不住了,厉声对狄山说:“既然这样,我让你驻守一个郡,你能保证匈奴不进来抢掠吗?”狄山垂头丧气地说:“不能。”“驻守一个县?"“不能。”武帝又说:“驻守渭塞上的要险之处呢?”狄山自知理屈词穷,无话可答,便无可奈何有气无力地说:“能。"武帝想,象这样贪生怕死,反对抗战的愚儒,就是要狠狠惩罚-下。于是就派他到边境守卫。后来在战斗中这个怕死儒生终于被匈奴杀死了。这件事给了和亲论者当头一棒。
武帝不听儒家狂言,先后和匈奴打了几次大仗,击败匈奴,使中原得到较长时间的和平,从另一个方面巩固和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
桑弘羊舌战群儒[8]
汉武帝抗击匈奴,不仅在当时存在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就是后来,也一直是儒法两家斗争的一个课题,公元前八十一年召开的盐铁会议,就是儒法两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场激战。
这天,长安城里,用马车拉来了从各地选派的六十多个贤良、文学。他们是在反动的大司马霍光策划下,准备和法家代表桑弘羊辩论有关盐铁官营政策的一群儒生。
会议一开始,那些贤良、文学仗着人多势众,气势汹汹赤膊上阵,打着为民请愿的幌子,恶毒攻击盐铁官营政策。一个文学气冲冲地说:“自古来,治理国家要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而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正违背了古代 的 这 条 原则,闹得国富民穷,是民间的一大疾苦。这样一来,伤了国家的元气。快砍掉这个政策吧!”
桑弘羊是个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了几十年的杰出法家,参与制定了盐铁官营的政策,亲眼看到了盐铁官营对于巩固中央集权制、打击和防止匈奴骚扰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看到儒生反对盐铁官营,是为了维护旧制度,反对抵抗匈奴。便坚决驳斥他们说:“怎么能说是盐铁官营伤了国家的元气呢?正是这项政策,才使国家有今天这样富强,人民这样平安。汉武帝面对匈奴奴隶主对我骚扰不止,决定屯戍边境,抵抗匈奴。盐铁官营,正是为了解决这方面的费用。现在你们要求废掉这项政策,这样,就会使守边疆的士兵无衣穿,无饭吃,怎么能够抵抗匈奴,人民怎么能过平安的生活呢?”
这伙儒生根本就反对抵抗匈奴,听到提出匈奴的事来,忙搬出了孔老二的亡灵,叫嚷道:“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自古以来都是贵以德而贱用兵。你们主张抗击奴是无事生非,惹起战祸。只要我们和匈奴讲和亲,重重地给他们礼物钱财,我们就会太平。”
桑弘羊听了他们这套“抗战亡国”的谬论,十分气愤,严厉地驳斥说:“你们说的这一套是十足的谬论。汉朝以来,也曾和匈奴贵族实行过亲善政策,但是匈奴从来没有真正同汉和好过。给他们财物,也改变不了他们的本性,他们反而更加残暴。对这样一个凶恶的敌人怎么能存在幻想,用仁义道德去感化他呢?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并不是什么战祸,而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兴义兵以诛强暴。"
这些文学、贤良们投降主义的真面目被桑弘羊揭穿了,一个个哑口无言,目瞪口呆。这时,秦弘羊又说:“对匈奴的骚扰,只能坚持以战去战,以义伐不义,这样才能象秋风扫落叶那样,彻底打败他们。”桑弘羊的宏亮声音在大厅里久久回响。
岳飞抗击金兵[9]
岳飞是我们熟知的南宋的一个名将。他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自小喜欢练习武艺。在他二十岁的时候,金人不断骚扰,他报名从军,决心抵抗金兵。
岳飞在汴京的时候做军中偏将。当时,宋高宗听了投降派的话,要把京城迁到江南。岳飞认为收复中原机不可失,就上书皇帝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不但不听岳飞的意见,反以“越职言事”的罪名,把岳飞撤了职。
岳飞抗金的决心是非常坚决的。撤职后,他又投到主战的河北招抚使张所那里。由于他有智有勇,被任命为中军统领,打了很多胜仗,他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
公元一一四O年,金元术撕毁了签订还不到一年的和好协议,带领十万军队,攻打南宋。宋高宗见实在 过 不 下 去了,才命令岳飞带兵抗金。几术知道消息后,准备和岳飞决一死战,调来了一万五千骑兵,叫“拐子马”。骑在马上的金兵,身穿两层铁甲。每三匹马为一排,用皮带连着,作战时一起冲锋。岳飞看到这种情况后,挑选了一批勇敢的士兵,叫他们手持大刀,专砍马腿。这样一来,一匹马被砍倒,其它的两匹也跟着倒下,马一倒,马上的人往下跌,有的被杀死,有的被踏烂,“拐子马”被岳军杀得大败。
正当岳飞乘胜准备渡过黄河彻底消灭敌人的时候,没想到却被秦检阻止了。秦桧是个投降派,是被金军俘虏又放回来的内奸。他是南宋的反动宰相,和没有抗敌决心的皇帝一起谋划,反对岳飞抗金。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命令,迫使岳飞撤退回朝。后来,秦桧又施诡计把岳飞杀害了。秦桧和宋朝皇帝断送了抗金的胜利成果,签订了割让从准河到大散关(今陕西境)以北的全部土地,每年给金二十万两银和二十五万匹绢的屈辱和约。这种妥协投降的行为,受到了人民的痛恨。
对内残酷地镇压人民和新兴力量,对外献媚取宠、妥协投降,这是儒家的一个特征。法家正好相反,他们在异族贵族的骚扰和外国侵略面前,坚决主张抵抗,用战 争 制 止 战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敌人的侵略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对待敌人只能斗争,不能妥协。坚持抗战,就会胜利;主张投降,就会亡国。林彪这个汉奸卖国贼,和历史上的儒家一脉相承,咒骂我们对苏修的斗争“斗绝了”,反对我们的反修斗争,完全是一副叛徒的嘴脸。我们绝不要相信什么“永久和平”和所谓“一代人的和平”的骗人的鬼话!要进一步加强战备,随时准备歼灭一切入侵之敌,以实际行动保卫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