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诸子百家

儒法军事斗争的历史故事

类别:诸子百家 作者:小编 时间:2023-11-19 浏览:
儒法两家在“耕战”问题上的对立一一儒法军事斗争的历史故事之二是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武装力量;还是坚持“礼治”,去兵去食”,这是两千多年来儒法两家激烈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法家积极提倡“耕战”,奖励“耕战”,靠“耕战”政策建立富强的国家。儒家则极力 反 对“耕战...

儒法两家在“耕战”问题上的对立

一一儒法军事斗争的历史故事之二

是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武装力量;还是坚持“礼治”,去兵去食”,这是两千多年来儒法两家激烈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法家积极提倡“耕战”,奖励“耕战”,靠“耕战”政策建立富强的国家。儒家则极力 反 对“耕战”,宣扬“去兵去食”,妄图解除新兴地主阶级和人民的武装,用“礼治”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这个斗争,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了出来。

(一) 法家主张“耕战”,认为这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儒家宣扬“去兵去食”,鼓吹用“仁义道德”治理国家。我们选了四个故事:

商鞅颁布“垦草令”[1]

商鞅在秦国推行“耕战”政策,使秦国由原来的贫穷落后一跃成为富强先进的国家。但是,商鞅变法始终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一天,国君秦孝公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变法的事。商鞅劝秦孝公坚决干下去。孝公频频点头称赞“好”。听到秦孝公称“好”,大夫甘龙再也坐不住了,他首先跳起来反对,说礼仪制度越古越好,千万变不得。商鞅据理驳斥,把甘龙驳得哑口无言。

杜垫见同党甘龙在商鞅面前张口结舌,败下阵来,急忙跳出来帮腔:“新法的好处必须超过旧法一百倍才能变。"商鞅毫不让步,义正辞严,具体地论证了变法的好处。秦孝公听着道理很深刻,便大力支持了商鞅的变法主张。

于是商鞅很快就颁布了第一道法令一一《垦草令》。这道令是号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它规定: 凡是努力耕田和纺织而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可以免除本身的摇役,即不再出公差作无偿的劳动。凡是外出游说求官,不耕而食从事经商以及因不努力生产而贫穷的人,就要连同他的妻子儿女一块收入官府当奴婢。其次,商鞅在变法中还规定:奖励人民在战争中立军功。军功按在前线杀敌多少来计算。凡在战争中杀一个敌人的,赏给爵位一级,要做官的可以委任五十石俸禄的官;杀两个敌人的,赏给爵位两级,要做官的可以委任一百石俸禄的官。

商鞅这两项规定在当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改变了一人劳动百人吃饭的局面,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同时也引起了奴隶主贵族的疯狂反对。当时,秦孝公的太子驷有两个老师,一个叫公子虔,一个叫公孙贾,是两个十足的儒生。他俩从心底里仇恨商鞅“耕战”政策。但是由于商鞅实行法令铁面无私,违者必究,这两个家伙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他们就出了个坏主意,教唆秦孝公的太子驷犯法。商鞅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毫不客气地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的脸上刺上字。但是反对“耕战”的儒家并不甘心失败。他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让儒生赵良出面,气势凶凶地威胁商鞅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杀了我们那么多人,判了我们那么重的刑,我们一定要报仇。如果你不下台,就叫你象露水一样,马上完蛋。”商鞅毫不理睬这一套,坚持推行“耕战”政策。赵良只好灰溜溜地跑了。

商鞅变法的推行,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始皇后来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朱升献策搞耕战 [2]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为了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郭子兴死后,这支农民起义军就归他领导。

朱元璋率领着红巾军,势如破竹,勇往直前。公元一三五六年,一举攻下了集庆 (今南京),改名应天府,建立了政权。一天,朱元璋把谋臣朱升找来,和他商量治国的办法。朱升说:“国公要夺取天下,我有一个好办法。”朱元璋问他:“你有什么好办法?”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加强战备,聚积钱粮,先不要当皇帝。朱元璋听了,点头称赞。根据朱升的建议,朱元璋首先乘胜夺取了元军力量薄弱的皖南、浙东一带,并大量征集兵员,把被俘的元军编入自己的军队,加强军事训练,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此外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鼓励农民回乡生产,奖励农民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去开垦荒地。对垦荒农民,政府资助他们耕牛、农具和种子,免除赋税和摇役三年。荒地变成可耕地以后,就变成农民自己的产业。这样,政府通过税收,积存了大量的粮食,使军队打仗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此朱元璋的军队成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经过六七年的战争,朱元璋消灭了江南的元军,打败了长江中下游的制据势力,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

三六七年,朱元璋北伐。北伐军发布文告,指出作战的目的是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统一全国,恢复生产。这篇文告在孤立敌人、减少北伐阻力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第二年,北伐军迅速攻占了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最后攻占大都 (北平),推翻了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

去兵去食不去礼”[3]

孔老二有个学生叫子贡。因为善于诡辩,很会耍嘴皮子而被孔子器重,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次,子贡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使老百姓对统治者信任。”子贡问:“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在这剩下的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 就立不住脚了。”孔老二这话的意思是,只要有“礼”,什么都可以不要,就是“去兵去食不去礼”。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齐国准备出兵攻打鲁国。鲁国听说后,又怕又气。怕的是因为“去兵去食”,搞的国家兵弱粮缺,和齐国打仗准吃亏;气的是齐国不讲“仁义”,不守“礼”教。这时,子贡自告奋勇,要求到齐国说服齐人遵守“礼义”,不要打仗。鲁国君转忧为喜,不做抵抗齐国的准备,只等子贡劝说齐国的好消息。子贡到齐国后,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大力兜售“去兵去食”的“好处”,讲了一大套如何用“仁义”治理国家的道理。齐国根本不听子贡那一套,照计划出兵攻打鲁国。因为鲁国相信“去兵去食”的儒教,让孔子的孙子子思做上大夫,搞得国弱民穷,结果被齐国打败,大片领土被齐国占领,国界线被划到距离鲁国都门只有十里的地方。这就是鲁国听信孔老二“去兵去食”的儒教,用“仁义”治理国家的结果。

“巧伪人”诱骗柳下[4]

春秋末年,奴隶们纷纷起来造反。柳下领导的奴隶起义军,有弟子和武装的奴隶九千多人。起义军袭击各诸侯国,攻破奴隶主的宫室,打开他们的门户,赶走他们的牛马,带走他们的人口。使奴隶制社会遭到严重打击。

孔老二听说柳下瓯造反的消息后,气得把牙咬得咯咯响,他惊呼“天下无道”,大骂柳下踊是“天下一大害”。并决心把柳下瓯除掉。一天,孔老二找到柳下的哥哥柳下季说:“作父亲的一定要能够教训他的儿子;做哥哥的一定要能够教导他的弟弟。如今你弟弟成了天下的祸害,你要是不去教导他改邪归正,连我都替先生害羞。”柳下季说:“我弟弟柳下蹈这个人,思想象喷泉一样不循渠道,意志象旋风一样不受束缚,顺从他的思想他就高兴,反对他的思想他就恼怒,而且可以把对方批驳的哑口无言。我不但不能去,你最好也不要去。孔老二不听柳下季的劝告,叫他的学生颜回赶车,并带着能说善辩的子贡一块去见柳下,想说服柳下放下武器这一天,柳下瓯正在吃饭,一个士兵进来通报说:“鲁国人孔丘前来拜见将军”。柳下一听,怒发冲冠,不见孔老二孔老二赖着不走,再三请求,柳下便传令让他进来。他一见孔老二,勃然大怒,伸开两只脚,按着宝剑,对孔老二说!“孔老二,你今天说的话如果顺从我的心 意,我 便 放 你回去;如果你胡说八道,我便让你死在这里。”

孔老二听了,吓得浑身发抖。他首先对柳下阿谀奉承一番。又接着说:“将军这样有才能,何必要动兵造反呢?如果你放下武器,罢兵休战,遣散队伍,让壮丁返回自已家乡实行孝梯,不再造反,我可以替你作使者,劝说所有的诸侯国给你造管辖数百里的大城,给你数十万户的领土,立将军为诸侯。"柳下断听了孔老二的话,大怒说:“孔老二,不用你夸奖我。我决不会听你这一套的。你想用仁义道德 控制 天下,装得道貌岸然的样子,花言巧语,却是个“巧伪人’。你到处游说求官,是为了追求富贵,你才是谁也比不上的大盗丘!你所说的那一套,都是我所唾弃的糟粕,你快 滚回 去吧,不要再罗索了!”。

孔老二拜了再拜,狼狈而逃,出门上车,两手发抖,缰绳连掉了三次,眼睛象瞎了似的看不到东西,脸色象死灰一样的苍白,爬在车前的横木上,低着头,吓得连气都喘不上来。回到鲁国东门外,恰巧遇上柳下季。柳下季问他:“几天没见,莫非你去见柳下瓯了吗?”孔老二仰天长叹了一声说:“是啊,去见他就象去摸老虎的脑门、编老虎的胡须一样,差一点没落到虎口里。”

从以上四个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新兴地主阶级积极主张“耕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因为法家的“耕战”思想直接冲击着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因而引起了儒家的竭力反对。孔老二“去兵去食”存“信”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反对“耕战”,坚持“礼治”,以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根据美苏在世界称霸的情况,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战略方针。林彪一伙竭力反对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战略方针,叫嚷什么:“洞挖通了思想挖空了,作风挖松了”,妄图破坏我们的战备工作。其思想根源就是从儒家那里来的。

(二) 法家主张抗战,重视战备;儒家鼓吹靠“仁义”来防止外患,因和平麻痹而亡国。在这方面,我们选了三个故事:

蒙恬奉命筑长城[5]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长期战争中,我国北方的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向南进犯,赶走人口,抢掠牛羊,乘机占领了水草丰美的河套一带,严重地破坏着内地生产,威胁着秦国北部边疆的安全。

秦始皇深感匈奴奴隶主贵族是秦国安全的祸害,便命令大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北伐匈奴。

当时,匈奴虽然强盛,但他们以放牧为主,居住在没有城防的野地。蒙恬率兵突然到来,使毫无准备的匈奴无法抵挡。再加上蒙恬率兵奋勇作战,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夺回了被匈奴侵占的领土。为了巩固秦国疆域,蒙恬在这一带建筑了许多城邑,还把内地的人民迁去开荒种地,以此来加强防备匈奴骚扰的力量。为了防止匈奴贵族再次南下抢掠,破坏内地先进的经济和文化,秦始皇派了几十万人,由蒙恬率领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蒙恬接受任务后,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奋力修筑。经过几年奋战,筑成了一道西起临沈 现在的甘肃峨县境)、东到辽东郡内 (现在的辽宁辽阳县北) 长达五千余里的城防,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长城的筑成,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阻挡了北方何奴奴隶主的进攻,保卫了长城以南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国防工程,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品,它在防止外族骚扰,促进农业生产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秦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领土最大,文化最发达的统一国家。

立军功卫青得封 [6]

汉武帝执行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军功,凡是打仗中立了功的,不管什么出身也要提拔。有名的大将军卫青正是这样被提拔起来的人物。

卫背出身在奴隶家庭里,从小是个放羊的孩子。后来他参加了抗击匈奴的战斗,非常勇敢,连连取得胜利。

一次,匈奴奴隶主率兵入侵,杀死了辽西太守,抢走了渔阳的两千多人,并打败了汉朝一支军队。这时,汉武帝命令卫背出击匈奴。卫青带领士兵英勇地和敌人搏斗,在陇西一带俘虏了好几千敌人,缴获几十万头牲畜,赶跑了匈奴军头子白羊和楼烦王。汉武帝知道后,非常高兴,立即封卫背为三千八百户的长平侯。汉武帝说:“匈奴不讲道理,以偷窃侵扰为职业,是边境之害,所以我派遣军队去讨伐他。卫青渡过西河,到了高岗山,杀了二千三百多敌人,获得了大批车辆、牲畜。现在,他正在乘胜前进。我要按军功给 他封侯。”后来,卫青又多次出征抗击匈奴,屡建战功,又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

汉武帝就是这样奖励军功的。凡是在战争中立功的都给以奖励,打败仗的则要受到处罚。卫青手下立功的大将有不少也被提拔。他外甥霍去病,十八岁参加战斗,善于骑马射箭,杀敌英勇。仅三年时间,这个奴隶出身的士兵,因杀敌有功,就被提拔为骤骑将军,指挥大军奋战在抵抗匈奴的战场上。

不备战虞、毓亡国[7]

春秋时期,晋国是个比较强盛的大国。虞(音余) 国和毓 (音国)国是两个较弱的小国。晋国早想吞并这两个国家,由于当时这两个国警惕性比较高,又订立了军事同盟,所以晋国一直得不到吞并的时机。后来,晋国国君和他的谋上们经过长时间在密宫里的策划,制订了物质引诱,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一天,晋国国君派使节来到魏国,向魏国国君呈上“永久和好”的国书,并送给骁君一个女歌舞团,魏国国君看到这些,高兴极了。心想,晋国是个大国,这样看得起我,今天又主动要求亲善,这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因此,就诚心诚意地和晋国订立了友好条约。打那以后,魏国国君便觉得有了晋国这样的好朋友,天下也就太平了。因此,打仗的事不想了,每天欣赏晋国送来的女歌舞团,不是听唱歌,就是看跳舞,完全丧失了对晋国的警惕。

紧接着,晋国又派使节来到虞国,对虞君说:“晋国要问罪骁国,大军要从虞国境内过一下,请借给一条行军的 道路。事成之后,和虞国共同瓜分骁国。”晋国使节还献给虞君一块白璧、一匹千里马,作为礼物。虞君看 着白壁 晶莹光洁,千里马膘肥体壮,确是天下好宝,便满口答应了晋国的要求。当时,上卿宫之奇听说后,知道这是晋国耍的诡计,急忙对虞君说:“唇亡齿寒”,千万不要信晋君的话,丧失警惕。虞君不仅不听,反而把宫之奇推出门外。

不久,晋国大军攻打魏国,虞国也参加了部分军队。因为魏国毫无战斗准备,所以不到五个月就被晋国消灭了。

晋国消灭了骁国后,回来时路过虞国京城,虞君高高兴兴地出城迎接,心里想着怎样与晋国瓜分魏国的美事。就在当天夜里,晋国乘虞军没有丝毫准备,突然袭击了虞国京城,很快就占领了虞国全部领土。虞君瓜分魏国的美梦不但没有实现,连自己也当了俘虏。

历史上法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奖励军功的政策,在防止外来侵略,打破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制度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儒家用“仁义道德”的说教,束缚人民的头脑,他们的路线是亡国的路线。林彪推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拼命反对毛主席关于“全民皆兵”的伟大方针,千方百计地破坏军队建设,破坏军工生产,还叫嚷什么用“仁义感化”的方法对待帝、修、反,最后叛国投修,“折戟沉沙”。所有这些,完全继承了孔孟投降卖国的衣钵。

(三) 法家主张发展生产、奖励耕织;儒家不耕而食,四处游说,为恢复旧制度奔走呼号。在这方面,我们选了以下几个故事:

曹操屯田广积粮[8]

三国时期,军阀混战,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极为缺乏。当时已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生百遗一”的悲惨世界,甚至出现了“民人相食”的可怕景象。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给养也发生了很大困难。袁绍在河北,军队用桑甚充饥;袁术在淮南,军队用蒲棒和一种寄生蜂做给养。因此,一些部队因饥饿不战就失散了。曹操面对如此现实,深深感到要想削除豪强制据,实现全国统一,就必须发展生产。于是曹操便采用屯田的办法,解决军粮问题,为统一战争做物质准备。

屯田,就是广泛征集流亡的农民开荒种地,为打仗聚积粮食。曹操屯田包括“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召集流亡的农民,按一定编制,在公家的土地上进行生产;“军屯”是组织士兵在战争间隙进行生产。曹操首先在许县实行屯田。开始,参加屯田的农民不多,曹操就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屯田农民不服谣役,从而使人数逐渐增多。

有一天,曹操来到地里看耕作,发现部分 农民 没有耕牛,而用人拉犁,影响耕田进度。于是曹操便买了许多头官用耕牛供没有耕牛的农民使用。使用官用耕牛的农民,收获六成交官,四成归己;自备牛的与官方对半分。屯田的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曹操收获粮食一千万斗。

曹操的军队也在驻地屯田。当时,屯田规模最大的是在淮水两岸,田兵共有五万人。一次,曹操来到这里,一个部下问他为什么用这么大的力量耕地。曹操对他说:“要统一国家,就必须兵强食足。秦始皇为什么能兼并天下,就是因为重视农业,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能安定西域 (现在的新疆及新疆以西一带),是因为他采用了屯田的办法,这已经是先辈的好方法了。”说完,还亲自来到田里,检查部队生产。在淮水两岸屯田的部队所得粮食除军用外,还积储了五千万斗。

曹操屯田,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而且解决了军粮问题,为他进行统一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防匈奴迁民垦荒[9]

刘邦打败项羽后,统一了国家,做了汉朝的皇帝。当时,我国北方匈奴贵族,不断骚扰汉朝边疆,这使刘邦非常着急。

一天,刘邦把谋臣刘敬召来,商议用武力 征伐 奴的事。刘敬说:“政权刚刚建立,官兵长年打仗,人力物力都是个大问题。不如先与匈奴讲和,以安其心。然后,我们大力养兵备战,发展农业生产。那时国富兵强,再征伐匈奴,一举可胜。”刘邦觉得有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在与匈奴和亲以后,刘敬又对刘邦说:“国都建在长安,匈奴离得很近,虽然订立了和亲条约,但并不能以此高枕无忧。"刘邦问:“那你看怎么办好呢?”刘敬说:“与奴接壤的地区,地广人稀,不易防守。因此,必须向边疆迁移人口。特别是原来被我们打败的燕、赵、韩,魏这些国家中国君的子孙,以及屈、.昭、景、田、怀这几个奴隶主大家族,更应该命令他们迁到边疆,到那里垦荒种地。这样,不仅可以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大量储备粮食;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这些贵族,防止他们在内部兴风作浪,搞复辟。一旦匈奴侵犯,就把这些人组织起来,组成抗击匈奴的武装力量。”刘邦听后,连连赞扬。随即下了一道迁民屯田的命令。时间不长,就迁到边疆十余万口人。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大片荒地被开垦,发展了生产,同时,也加强了边防力量,为后来其儿子汉文帝刘恒反击 匈奴,奠定了基础。

孔老二游说碰壁 [10]

春秋末年,不少诸侯国支持法家进行变法。他们奖励耕战,惩罚那些不耕而食,靠耍嘴 皮做官的 人。对此,孔老二特别反对。他带着他的学生,四处奔走,周游列国,宣扬“克已复礼”,反对法家变革。

有一天,他来到齐国给齐景公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教。开始,齐景公信了孔老二的话,还想让孔子到一个地方去做官。齐国大臣晏婴听说后,急忙求见景公。对景公说:“象孔老二这样的儒生,都是狡猾而不守法制的人,又骄傲自满,千万不能用他,他说的那一套,也千万不能相信,如果按他所说的去办,不耕田,不备战,到处游说要饭吃,那我们的国家就要灭亡了。”齐景公听着有理,便不再信用孔老二。当时,齐国有个大夫觉得孔老 二光胡 说八道,是个祸害,想杀掉他,孔老二听到后赶忙逃回了鲁国。孔老二在齐国宣扬“礼治”碰壁后,并不甘心,又先后到卫国、郑国等地方进行游说。有一次,他领着他的学生正走着,被一条小河挡住了路。他便吩咐子路说:“你到前面问问那个老农,看渡口在哪里?”子路来到老农跟前说:“我们的老师让我问你渡口在什么地方。”老农见子路的一身打扮,知道是孔老二的学生,便对他说:“你去对孔老二说,现在到处都在改革,都在忙着种地纺织,还是让他回家吃老米饭吧!

子路碰了一鼻子灰,如实地把老农的话告诉给孔老二孔老二气得破口大骂,又叫子路到别处去打听。

子路跑了好多路,才问明了渡口。当子路回到原处时孔老二等不及已经带着其他的学生走了。子路急得到处找,他碰到一个老人便问:“你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知道他是问孔老二,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耕而食的寄生虫,还称什么老师。”说完便割草去了,再也不理子路。

子路好不容易才找到孔老二,并很难过地把那位老人的话说了。没想到孔老二却厚颜无耻地说什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又怎么着?咱们是“谋道’,搞“复礼’;他们是“谋衣食’,只知道干活的。你难过什么?要象我这样多碰几次壁,多挨几句骂,磨炼磨炼,脸皮就会一点点厚起来,这样才不愧是我的学生嘛!”

孔老二不耕而食,四处游说,到处碰壁。他两次被鲁国赶走,在卫国也混不下去,在齐国没有出路,在陈蔡被包围饿扁了肚子。被人称为“累累如丧家之狗。”

上面这三个故事表明,法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织,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生活,而且又为进行进步的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在客观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愿望。儒家四处游说,靠宣扬“仁义道德”混饭吃,他们不仅不劳而获,而且极力反对“耕战”政策和从事劳动的人,完全站在了革命潮流的对立面,因此也必然被进步势力和劳动人民所唾弃。

林彪出于反动的阶级本性,极力干扰和破坏我们“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他只搞文,不 搞 武,鼓 吹“突出政治”、“一通百通”,妄图用精神代替物质,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此,我们要彻底批判。

赞一个

感谢您的支持,所有赞赏都用于红色事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