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根本对立的“治军”思想路线
一一儒法军事斗争的历史故事之一
两千多年来,法家和儒家两种军事思想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建军思想路线上的对立。法家主张“以法治 军”,使 军队为新兴地主阶级革新变法的进步政治路线服务;儒家主张“以礼治军”,使军队为“克已复礼”的反动政治路线服务
这个斗争,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在“治军”思想上,儒家用腐朽没落的孔孟之道教育军队;法家用进步的思想教育士兵。我们选了这样四个故事;
子路 “礼”丧命[1]
子路名叫仲由,是孔老二最信得过的门生。这个人会两下子武术,是孔老二的保镖。
有一次子路问孔老二:“君子要不要勇?”孔老二对他说:“义是最重要的。君子好勇而不讲义国家就要乱,老百姓好勇而不讲义就是强盗。”这里,孔丘和子路所讲的“勇”,指的是战争、暴力手段。当孔老二周游列国忙于为恢复周礼奔波时,子路留在卫国当大夫。临走的时候孔老二对他说:“卫国情况复杂,不好治理。但我告诉你,只要按周礼办事,讲究礼、义,就能搞好。”子路恭恭敬敬地说:“您的话我全记下了。我一定按礼、义去做。"
卫国国君灵公死后,他的孙子出公当了国君。原来与卫灵公有矛盾一直逃在外地的资喷不满他儿子的统治,十二年后,在卫国发动了政变,把国君出公赶到了鲁国,资喷自己当了国君,名为庄公。当时子路正在外地,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违背礼、义的事,立即赶来干涉。到卫国城门时,恰好遇到子羔。子羔对他说:“出公已经跑了,城门已经关了,你还是回去吧,不然你就会自取其祸。"子路却说:“我既然在卫国做官,遇到这种不礼不义的事那能不管呢?事君以忠,杀身成仁,这才是仁义君子啊!”他不顾劝告,闯入城内,质问赞聩为什么要搞政变,并要放火烧蔷聩所站的台子。英聩见子路这样蛮横,便令手下的武土攻打他。子路受了重伤,帽带子也被打断了,样子很狼狈。这时子路想起孔老二礼、义的“教诲”,就大叫说:“君子”就是死,帽子也要戴得端端正正的,这样才能合乎“礼”。说完,便放下武器,去系帽带。庄公的一群武士乘这个机会,蜂拥而上,把子路剁成了肉酱。
孔老二的门生子路就这样用自己的命循了“礼”。
蠢猪式的仁义道德”[2]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进攻附属楚国的郑国。楚国为了援助郑国,发兵攻打宋国。这个故事说的是宋楚两军在泓水 (今河南拓城县一带) 交战的情景。
公元前六三八年初冬的一天,楚国为了援助郑国,向宋国发动了进攻。当时宋襄公已在泓水一带做好了准备,宋军排好了队列,严阵以待。而楚军则正在渡河,这正是宋军发起进攻的有利时机。宋国大司马子鱼对宋襄公 说:“彼 众 我寡,应乘楚军渡河之际发起进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获全胜。”宋襄公听后,连连摇头说:“不行。人家正在渡河,我如出兵,这是不义,岂不被人耻笑。”楚军渡河完毕,但队伍还很混乱。这时子鱼又劝告宋襄公乘机出兵。宋襄公还是摇头,说:“不可,乘人混乱之际出兵,这是不仁,即使打胜了,有什么光彩?”还是不听子鱼的劝告。等到楚军充分做好了准备,宋襄公才开始与其交战。结果,楚军擂鼓大进,全军奋战,打得宋军四处奔走,残败而逃。宋亵公也受了伤。事后,人们都责备宋襄公不懂战事。他却厚颜无耻地说:“打仗不能依靠险要的地形,不能对已受伤 的 敌 人再加伤害,不击鼓进攻没有排好队列、做好准备的敌人。这样打仗的人,才是真正仁义道德的君子。”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尖锐地批判宋襄公这种治军思想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腐儒孔融的可耻下场[3]
孔融是三国时期人。据《后汉书》记载,他是孔老二的二十代孙子。这个家伙婺藏挨碑鞭抵办着从孔老二那里学来的伪善骗术,步步爬上了北海太守,太中大夫的宝座。他虽然没有真才实学,却以“仲尼不死”自居。他上任北海相时,正是三国时期诸侯争雄,刀戈四起的时候。
有一次,孔融遭到黄巾起义军的沉重打击,带着残兵败将,狼狈跑到朱虚县。一到县城,孔融便恶狠狠地说:“互相残杀,都是不仁不义。”并下令说:“赶快建立学校,我要用孔孟的说教,教育出仁义道德的君子。"从此,孔融每天不是宣讲儒术,就是宴客会友,别的什么也不干。他恬不知耻地说,“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我的愿望啊。”然而,历史的滚滚洪流,岂让儒愿得逞。后来,孔融到都昌去做官,袁谭领兵攻打他。从春天打到夏天,孔融的军队战死很多,只剩数百人。这时候的孔融呢,不是身先士卒,带兵打仗,而是“隐几读书”,安图用孔孟的德仁,退掉数万袁兵。就是在两军打的最激烈的时刻,他仍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果,在一天夜里,袁军突入城池,都昌失守,孔融狼狈逃窜,老婆当了俘虏。
后来,孔融混进了曹操的军营,本性仍然不改。他一方面反对曹操进步的统一战争和革新措施。多次劝告曹操,要“讲究仁义,布德天下。”这些,都被曹操顶了回去。另一方面,他网罗死党,在曹营中扩充腐儒势力。一次,曹操想派人去说服刘表投降。孔融乘机说:“我有个好朋友叫称衡,这个人德才兼备,让他去说,准能成功。”曹操知道称衡是个儒生,徒有虚名,故意让孔融召来。称衡来见曹操,趾高气扬,高谈阔论,自比孔丘、颜回,目空一切,眼中无人,把曹操手下著名的文官武将说成是只能“吊丧问疾”、“看坟守墓”、“牧牛放马”、“屠狗杀猪”的人,至于一般人员,简直就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了。曹操听了非常生气,故意让他当敲小鼓的鼓手加以戏辱。称衡 便耍赖,穿着破 裤子“击鼓骂曹”,被曹操赶了出去。
曹操戏辱称衡,对孔融是一次沉重打击。但他并不死心,而是更加丧心病狂地宣传儒道,反对曹操的统一战争。一天,曹操与众将商议,决定起五十万大军下江南,同刘备、孙权决战。这时孔融又跳了出来,对曹操说:“你不讲仁义,又要出兵打仗,恐怕天下的人都要反对你。”曹操听后愤怒地说:“我举兵南下,是为了统一事业,怎么能说不义?真是岂有此理!”于是斥退孔融,并下令说:“谁再劝说必斩。”孔融碰了一鼻子灰,满腹牢骚,在背后大骂曹操,恰好被御史大夫都虑听到,便报告了曹操,并揭发了孔融曾与称衡勾结,贩卖孔孟之道,大肆攻击曹操的罪行。曹操当即下令把孔融杀掉,并把他的脑袋挂在大街示众,还把他的罪状加以列举批判,发到军中,教育士卒不受儒道之骗。
戚家军名闻天下[4]
在明朝世宗的时候,倭寇 (日本) 经常侵扰中国沿海各地。当时的法家代表人物,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戚继光,坚决主张抗击倭寇。他从民间和矿工中招集了一支四千多人的新军,做为抗击倭寇的武装力量。
新军建立起来后,戚继光首先抓了思想教育。他对新军士兵说:“兵是杀贼的,贼是杀百姓的,我们这支新军就是杀贼的。”他还教育大家:“你们在家都是种田、作工的老百姓。我们这支新军,就是为了“卫国保民’,所以要英勇杀敌。”新军们都睁大眼睛听着,感到浑身都有劲。接着,戚继光对新军又进行纪律教育。他号召新军要以岳家军 (宋朝时岳飞领导的抗击金兵的军队) 为榜样,要求新军“畏将法,守号令。”象岳家军那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由于新军“卫国保民”的思想比较明确,又有严格的纪律,加上根据情况制定战略战术,所以在与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威力,赢得了“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声誉。
有一次,倭寇进犯浙江,一股倭寇侵入奉化、宁海之间。
戚继光便亲率大军直趋宁海。另一股倭寇却乘戚继光北上的空隙,窜到台州的花街,企图袭取台州。戚继光得知这个消息后,便立即回师援救台州。兵至城下,戚家军来不及吃饭就斗志昂扬地投入了战斗,一直攻到花街。倭寇抵挡不住,抛出大量的金银财物进行利诱,企图乘戚家军争抢财物时一举歼灭。但是,抗倭寇思想比较明确又能“畏将法、守号令'的戚家军,没有一人去拣那些东西,仍然挥刀举戈,继续追击敌人,使这次战斗取得了彻底胜利。
从以上故事中可以看到,法家适应社会的发展,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必然要用革新的进步思想路线教育士兵,使军队成为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工具。相反,儒家用腐朽没落的孔孟之道来教育军队,使军队成为复辟、倒退、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工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曾国藩把“克已复礼”作为治国要旨,鼓吹“用兵行政时时不忘”:独夫民贼蒋介石把孔老二鼓吹的“仁”作为“军人精神教育之精义”:反动军阀宋哲元,把四书译成白话印成精装袖珍本发至官兵人手一册;孔老二的信徒林彪,也千方百计用腐朽没落的孔孟之道毒害我军,公开叫嚷 要“都当董仲舒”,要无限“忠”于他,“绝对”服从他的指挥。这就不难看出,林彪的治军思想,是和孔孟之道一脉相通的。
(二) 在实行法纪上,法家赏罚严明,坚持“设而不犯,犯而必诛”;儒家只是“徒好其言,无用其实”,将无法纪,兵无纪律。请看以下几个故事:
讲孝梯逃兵升官 [5]
孔老二是一切反动儒家的祖师爷。他主张治理军队要实行礼治,讲所谓忠孝仁义那一套。按照他的这个主张,临阵逃跑的叛臣,也公然因孝忠父母而得到提升。
有一次,鲁国有一个人跟着鲁国国君出去作战,这个人在三次战斗中三次逃跑。事后,孔老二便问他,“你为什么逃跑呀?”这个人回答说:“我家里有个年老的父亲,如果我打仗战死了,谁来养我父亲呢?我逃跑可是为了尽孝啊:”孔老二听后高兴地说:“你真是个大孝子,我这里就需要你这样的人。”于是便在鲁君面前吹捧这个人怎么讲孝梯。结果,对这个人不但没有治罪,反而“举而上之”,大加提拔重用。
著名的大法家韩非批判孔老二这种仁义孝梯是“亡国之言”。他尖锐地指出,不实行法治,不严明纪律,整天这样讲仁义,就没有人为国家去打仗,国家就要灭亡。
孙武依法斩吴姬 [6]
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春秋战国时期,在吴国当大将。孙武执法非常严明。
次,吴国国君命孙武训练宫中女子。孙武把百十个女子分成两队,让国君的两个爱姬各为队长。分队后,孙武问众女子:“你们知道前心、后心和左、右手吗?”众女子答:“知道”。孙武又说:“鼓之左,看左手,鼓之右,看右手,明白吗?”众答:“明白。”随后,孙武又讲了注意事项,提出了要求。一切交代清楚以后,便下令:鼓之右。但众女子不看右手,反而大笑。开始孙武坚持耐心教育,对她们说.这不怪你们,怪我没向你们讲清楚,“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随又三令五申,反复讲解。而后鼓之左,众女子又大笑。这时,孙武大怒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责任在我,我已三令五申,“既已明而不按着号令去做”,明知故犯,责任就在你们了。”于是下令要把左右队长斩首。
当时,国君正观看孙武练兵,忽见要杀两个爱姬,大吃惊。急忙制止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很会用兵了。如果没有这两个爱姬,我吃饭都没味道,请不要杀了。”孙武说:“既然犯法,应当以法处治,军队没有纪律怎么行!” 孙武不听国君的话,把二人杀了。从此再练兵时,众女子个个严肃认真,“无敢出声”。
由于孙武执法严明,使吴国军队整齐严肃,威名远震。“西破疆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诸葛亮挥泪斩马谩[7]
诸葛亮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他不仅足智多谋,而且“赏罚严而号令明”。凡他任用的将领、士卒,不论什么人,有功者必赏,违令者必诛。“挥泪斩马谬”,就是突出的一例。
马谩是很受诸葛亮信任的一员大将。一次,诸葛亮率兵出祁山 (今甘肃省旧西和县西北) 与魏国作战。他派马傻为先锋,率二万五千大军守街亭 (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时再三叮嘱马谩说:“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蜀国根据地,今陕西南郑县) 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指示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要谨慎小心,不得有误。”马谩为了表示决心,临行前还在诸葛亮面前立了“军令状”。
马谬引兵到街亭一看,笑着对众将说:“军师也过于小心了,小小街亭,何必大惊小怪。”他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在离水源很远的一座孤山上扎了大寨。不久,魏国大将张部领兵赶到。他一见蜀军已占街亭,不觉大吃一惊。但当查清马谩把兵布于山上时,立即拍手大笑说,街亭必被我破。他派兵切断水源,把山围了个水泄不通。蜀兵得不到水喝,干粮渐渐吃光,不战自乱。马谩几次突围,都没成功。张邻驱兵猛攻,蜀兵四处溃散,马谩侥幸逃脱。就这样,损兵折将,失了街亭。
当时诸葛亮正在西城,手下只有二千五百多兵。当得知街亭失守的消息后,魏国的军队已离此不远了。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诸葛亮只好冒险用了“空城计”,瞒过了司马懿,才摆脱了魏军的追击。小小街亭的失守,牵动了整个战局,迫使诸葛亮率兵退回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立即把马谩叫来说:“我再三告戒你,街亭是要地。你立下军令状,担此重任,不是谨慎小心,而是麻痹轻敌,不听王平劝告,致使败兵折将,失地陷城,如不明正军法,何以服众。”遂命武士推出斩首。马谩泣泪说:“丞相平日待我如子,我以示相为父,如今犯法,死罪难逃。望丞相照顾我的孩子,虽死也放心了。”说罢大哭。当时,诸葛亮也非常伤心,挥泪说:“我与你义同兄弟,你之子即是我之子,不必多嘱。”说完武士把马谩推出。正要斩首,恰巧参军蒋琉从成都来到,见武士要斩马谩,吃了一惊,大“留人!”急忙入见诸葛亮说:“今天下未定,杀喊一声:智谋之臣,岂不可惜?”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过去孙武能制服于天下,是用法明。今四方分争,如果废了法,军队如何作战?理应当斩。”诸葛亮斩了马谩后,又亲自向蜀国皇帝刘禅写了检查报告,要求免去丞相职务,降级三等,以罚用人不当的错误
由于诸葛亮法纪严明,大小三军无不敬服
入咸阳约法三章[8]
咸阳是秦国的首都。到秦二世胡亥被赵高所杀、子婴执政时,刘邦率领的农民起义大军已连克数地,逼近了咸阳。在兵临城下、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秦王子婴不得不出城投降四十六天的皇帝就这样结束了。
起初,刘邦入皇宫后,觉得皇宫确实不错,因此老是东瞧西看,似有不舍之意。法家谋士张良发现后,便对他说:“公兴义兵,是为了统一国家。贪图享乐,此是败亡之道。我军入城,需要严明纪律,秋毫无犯,人民才拥护,这是胜利的保证。”刘邦见张良说得有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封了府库,闭了宫室,决定返回坝上居住。
回到坝上以后,刘邦立即召集老百姓开会,对他们说:我是主张法治的,“事皆决于法”。现在我就与你们约法三章:“杀人处死;伤人及盗抵罪;凡秦朝苛税,一律废除。百姓听了,人人高兴。刘邦又传令大小三军:“严格遵守约法,不准骚扰居民,违者立斩。”由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民心,“无不欢欣鼓舞,唯恐刘邦不做秦王。”不久,在项羽以强欺弱,迫使刘邦离开坝上到汉中时,许多老百姓都赶来送别,还有不少人拜别父老,跟刘邦从军,一同西去。大法家刘邦治军有严明的纪律,这是他当时得到群众拥护、取得统一全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踏麦田曹操割发 [9]
提起曹操,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常在旧舞台上出现的一个阴险毒辣的白脸奸臣。这是历代反动统治者为了本阶级的利益,故意颠倒黑白,歪曲历史而对曹操的丑化。其实,曹操是个大法家。三国时期,他对统一中国的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曹操很会打仗。他用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法纪严明有功者赏,违令者罚,连他自己也不例外。有一次,曹操领兵打仗,行军途中,见麦子已熟,老百姓因兵荒马乱都跑了。看到这种情景,曹操当即下令:“大小将校,过麦田如有践踏者,一律斩首。”由于军法甚严,所以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子,没有一个人敢践踏。
曹操骑马正走,突然有一只鸟从马前飞起,把马吓得到处乱窜,踏坏了一大块麦田。事后,曹操叫来管纪律的军官,处治自己踏麦之罪。这个军官说,“丞相那能治罪。”曹操说:“我自制法,我自犯之,如不治罪,众人怎能服法呢?”于是拔剑要自杀。众人慌忙拦住说:“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能因为踏坏一块麦子就处死呢?”曹操踌躇了一会儿后说:“既是这样,就免我一死。但一定要受到处罚。这样吧,割掉我的头发,以发代首吧。”说完,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了,并以发传示三军:“示相践麦,本当斩首,今割发以代。”由此,三军更加严守号令,无一敢犯。
以上的故事深刻地说明,当新兴地主阶级还是“真老虎”的时候,法家在治理军队时,法纪是很严明的。这是能够战胜敌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象动不动就杀头这样的军纪、刑法是很残酷的,但是和儒家的犯法无罪逃兵升官,一切为了维护“周礼”相比,是进步的。
毛主席教导说:“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军队要有统一领导和纪律,才能战胜敌人。”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毛主席为我军制订了与一切旧军队根本不同的、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无产阶级革命纪律,使我军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林彪为复辟篡权,在军队中拉山头,搞宗派,闹分裂,大搞阴谋诡计,实行的都是儒家的那一套。我们联系历史上这些儒法故事深批林彪,就能更加看清他的反动真面目。
(三) 在用人上,法家坚持“唯才是举”,任将唯贤;儒家实行“世袭封官”,任将唯亲。有这样几个故事:
重才干刘邦拜将 [10]
韩信是西汉时期准阴人,喜读兵书,广有谋略。起初,他曾投靠“楚霸王”项羽。但大奴隶主贵族出身的项羽根本看不上他。谋士范增几次推荐,项羽都不理会,韩信也“屡次献策,偏不见用。”于是便弃楚归汉。
汉王刘邦经过丞相萧何的推荐和考查,发现韩信有大将之才。便决定破格提拔,拜他为大将,统帅汉军。为表示郑重和提高韩信的威望,他专门搭了拜将坛,还吃了三天素。拜将这天,刘邦首先登坛,萧何手捧将军印,交给汉王。坛下文武百官,都眼巴巴地望着那棵斗大的金印。一班金盔铁甲、身经百战、屡积战功的将官,心想着可能授到自己身上。当萧何宣布刘邦的命令,请大将登坛时,众将才看清所封大将原来是管理粮食的都尉韩信。真是出人意外,全军皆惊。韩信登上将坛,刘邦亲自授予大印。并当众将的面对韩信说:“所有军事,都归将军节制。如有藐视将军、违令不从者,一律按军法从事,先斩后奏。”说到后两句,声音格外大,故意让众将听到。
就这样,一个项羽根本看不起的韩信,却成了统帅刘邦全军的大将。韩信在帮助刘邦灭楚中,曾出过不少计谋,起过一定作用。但在“楚霸王”项羽死后不久,他便伺机谋反阴谋推翻西汉刘邦的统一政权,恢复割据称雄的局面。坚持国家统一的法家刘邦,坚决同他斗争,用计谋废了韩信的楚王称号,夺了他的兵权。然而韩信并不死心,他暗地勾结代相陈稀,阴谋里应外合,发动政变。刘邦亲自北征,讨伐陈稀;同时,萧何配合吕后,智擒韩信,在长乐宫当场镇压。韩信前期帮助刘邦统一有功,得到重用;后期谋反搞分裂被镇压,是罪有应得。刘邦对韩信的提拔和镇压,都是做得对的。
三顾茅庐请军师 [11]
“三顾茅庐”请军师,说的是三国时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为了统一中国,广接四方英雄,拜求海内贤士。有一次,徐庶对刘备说:“隆中 (今湖北邓县) 卧龙冈有个名叫诸葛亮的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比辅周的姜子牙,助汉的张子房。若得此人,天下何愁不统一。”刘备听了非常高兴,决意亲自拜请。
第二天,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骑马来到隆中,找到卧龙冈诸葛亮居住的茅庐。一打听,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那里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便无可奈何地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派人探听到诸葛亮已经回到了卧龙冈便立即备马前往。关羽、张飞二人相随。这时正是隆冬季节,天气严寒。没走几里,便下起了大雪,真是朔风刺骨,寒气逼人。刘备顶风冒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的去向还是不明。刘备没法子,只好又扫兴而归。
过了一段时间,已是冬去春来。刘备又要去访诸葛亮。关、张二人都不高兴。张飞要自己去,并说:“诸葛亮如不来,我就用绳子捆来。”为此,刘备还批评了张飞一顿。当三人再到茅庐时,正巧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不让惊动,硬是耐心等着。等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见到诸葛亮,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向诸葛亮说明来意后,诸葛亮深感三顾之情,便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制定了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然后进图中原,统一全国的方针。并答应辅佐刘备,为统一全国贡献力量。
自此,刘备拜诸葛亮为师,吃饭同桌,睡觉同床,每天一起谈论军情大事,成了刘备为统一全国所进行的战争中有名的军师。
偏听亲信遭惨败 [12]
这段故事主要是描写三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封建割据者袁绍,偏听亲信审配、逼走贤士许攸,落得众叛亲离,彻底失败的情景。
有一次,袁绍出兵打曹操,留谋士审配在 郡 督 运粮草。当时袁兵比曹兵多好几倍。袁军至官渡 (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曹操引兵迎敌,两军在官渡相持。一个多月,胜负未分。曹军远离许昌,军力渐乏,粮草不继,便派人持信到许昌催粮。结果被袁绍的谋士许攸捉住。许攸拿着曹操的催粮书信,来给袁绍出谋划策,对袁绍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然空虚,如果分一军夜袭许昌,则许昌可得,曹操可擒。现在曹军粮草已尽,正好乘机两路夹攻。”袁绍说:“曹操诡计多端,此书是诱敌之计。”许攸又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机会,将来必受其害。”正议论时,袁绍接到了审配自邺郡的来信。审配是袁绍的心腹,对他言听计从。他因与许攸不和,就在给袁绍的信中大肆攻击、污蔑许攸,还说许攸在冀州时如何贪污等等。袁绍看完,不分青红皂白,大骂许攸,并责问他:“你过去与曹操为友,今天是不是受了他的财物,为他做奸细?本来应该杀你,今先把脑袋留着!快退出去,今后不许见我!”
许攸又恼又恨,仰天长叹说:“竖子不纳贤言,久后必败。”随弃袁投曹。曹操见许攸来投,心中大喜,非常器重。他采用了许攸“夜袭乌巢,火烧袁绍军粮”和“决漳河水淹冀州”的计谋,取得了很大胜利,把袁军打得一败涂地。
任将为贤还是任将为亲,这是治军中两条根本对立的干部路线。历代法家治理军队都比较能够任将为贤,强调“唯才是举”、“量才录用”,只要有才干,而且能为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出力,不管什么人都用。尽管法家“将帅决定一切”
“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是错误的,但比起儒家主张的“世袭封官”,任将为亲,以合乎“礼”为用人标准,仍然有进步的一面。
毛主席教导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主席关于革命接班人的五条标准,就是我们无产阶级军队选人的标准。林彪和历代儒家一样,他招降纳叛,结党营私,安插亲信,培植私人势力,不仅让其二十几岁的儿子掌握空军的大权,还大肆吹捧其儿子为“天才”、“全才”、“帅才”,妄图建立林家法西斯世袭王朝。今天,我们研究儒法在军队中组织路线斗争的历史,对坚持毛主席的马克思主义干部路线,批判林彪的修正主义干部路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