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诸子百家

历史上法家代表人物和进步思想家及其著作简介

类别:诸子百家 作者:小编 时间:2023-06-01 浏览:
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泰始皇统一战争完成之后,面对着新出现的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在秦王朝内部,围绕着是建立中央集权 的 郡 县 制度,还是恢复奴隶主阶级的分封制度,展开了一场大 论战。这是坚持革新、巩固统一,还是复辟倒退、主张分裂的两条不同路线的斗争。以丞相王 ...

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泰始皇统一战争完成之后,面对着新出现的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在秦王朝内部,围绕着是建立中央集权 的 郡 县 制度,还是恢复奴隶主阶级的分封制度,展开了一场大 论战。这是坚持革新、巩固统一,还是复辟倒退、主张分裂的两条不同路线的斗争。以丞相王 (音宛) 为首的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顽固地主张效法殷周,“请立诸子”;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廷尉李 斯,痛斥了这种开 倒车的 反动主张,指出:如果恢复分封制 ,诸侯“相攻击如仇 (音绸)”,势必重新导致诸侯混战的分裂局面。秦始皇总结了秦国复辟与反复辟的历史经验,坚决支持了李斯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见,在全国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由中央派出官吏进行管理 ,完全废除了奴隶制时代遗留下来的分封制,创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集权的国家。

在中央 ,建立了三公九卿的行政机构 。三公 是 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大事。太尉是中央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协助皇帝监察百官的政务。九卿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别掌管宗庙、侍卫、车马、司法、礼宾、财政、官工业等事项。

在地方,设郡县两级制。全国分三十六郡 《秦末发展到四十多郡),郡设郡守,是一那的最高长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另设郡尉掌管一郡军事 ,监御史负责一郡监察。

每郡下分若干县,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并设县尉掌军事,县示掌司法。地方的行政、军事的主要官吏,统一由皇帝任免,所有官吏都不能世袭。全国的军事、法令也统一由皇帝指挥和发布。

秦始皇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组织体制,是“厚今薄古”的重要措施。“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对巩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防止奴隶制复辟,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

“焚书坑儒”,镇压反革命复辟活动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建立以后.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小撮坚持孔学的儒生,制造反革命舆论,继续攻击郡县制,安图开历史倒车,颠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复辟奴隶制。

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在咸阳官召集群臣举行盛大宴会,博士长官周青臣向秦始皇祝酒称颂说:“陛下,把过去的诸侯国改为郡县,统一了中国,是空前的伟大事业。”博士淳于越站在儒家立场上,跳出来指责周青臣的讲话是“面谀”(音于),叫嚷:“事不师古而长久者,非所闻也。”攻击推行郡县制是不遵守儒家的古法,这样的统治绝对不能长久。淳于越是被推翻了的奴隶主贵族在政府机构的代理人,他挑起了一场前进和倒退的大辩论。丞相李斯驳斥了淳于越“以古非今”的谬论,指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历史是演变的,事物是变化的,开倒车是没有出路的,并揭露了反动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目的在于制造反革命复辟的舆论,应该坚决予以镇压。他还指出儒家以“私学”相标榜,只要听到政府的法令下达,就通过“私学”这个地盘来进行非议,这辈人“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这样下去,势必会威胁到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要求秦始皇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地主阶级对奴隶 主 阶 级 专政。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下达《焚书令》,规定:除《秦纪》(秦国史书) 及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以外,各国史书和私人所藏的儒家的《诗》、《书》等书籍一律送交郡县烧毁。医药、卜 (音饰)、种树的书不在烧毁之列。凡敢背地里谈论《诗》《书》的处死刑,“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情而不检举的同罪。取缔“私学”,“以吏为师”

秦始皇的《焚书令》是思想领域内对反动奴隶主贵族实行专政的革命措施。反动奴隶主贵族在行将灭亡之时,继续进行垂死挣扎。以燕人卢生和韩人侯生为代表的反动儒生,躲在阴暗角落里,对秦王朝的“法治”路线进行 了 恶毒 攻击,诽谤秦始皇“刚慎自用”,“贪于权势”。他们到处煽阴风,点鬼火,造谣惑众,对《焚书令》进行反攻倒算。秦始皇知道以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地主阶级专政,派人审讯在咸阳的诸生,严加追查,最后决定把其中从事奴隶制复辟活动的罪大恶极的四百六十多个反动儒生,在咸阳镇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镇压奴隶主阶级及其反动文人复辟活动的革命措施。如果对妄图开历史倒车的顽固派不予镇压,新兴的封建的统一国家就不能巩固,奴隶制就会复辟,统一的国家就会分裂。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尊儒反法,都要攻击“焚书坑儒”,这是他们的反动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迁富豪,打击破坏统一的复辟势力

战国时期,楚、魏、韩、赵、齐国虽都在不同程度上向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转化,但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如楚国自吴起变法失败后,政权一直操在昭、景、屈三大贵族手中,国内阶级矛盾很激烈。魏国虽曾用李惺变法,一时强盛,但后来旧贵族又重新抬头。赵国也如此,战国末期军政大权操在赵氏宗族手里,以致造成了赵括在长平之战的大败。齐国的宗族势力也很大。由于这些国家的社会改革不彻底,给妄图复活奴隶制的反动势力以可乘之机。秦国由于秦孝公用商鞅进行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打击了奴 隶 主 贵族,后经秦昭王继续执行法家政策,秦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占了优势。然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面对着六国的宗族势力和没落奴隶主贵族,究竟采取什么政策,这是关系到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国家能否巩固的大事。公元前二二-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一年,便果断地采取革命措施,“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把这些旧贵族、大商人迁到国都咸阳,这就在政治上割断了他们和当地宗族势力的联系,在经济上剥夺了他们过去的食邑。同时,把这些“豪富”放在中央政府直接监视之下,防止他们兴风作浪、伺机捣乱。这对打击复辟势力起了积极作用。

“以法为教”,即学习政府公布的法律,使教育直接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洽服务。秦始皇这一革命措施,严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思潮,加强了法家进步思想的传播,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巩固中国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发展封建经济,打击商人势力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利用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权力,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发展新兴的封建经济,打击商人势力,并把它推行到全国各地。新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经过了几个世纪,逐步代替了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但当时各国的封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同各国政治改革的彻底程度有很大关系。秦国自实行商鞅变法后,除井田,开阡陌和封疆,确立了新兴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其他各国,不同程度上残存着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所有制。齐国的宗族孟尝君田文,就是继承他父亲田婴的封地,并兼放高利贷。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令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命令全国的地主和自耕农向政府登记占有土地的数量,交纳赋税,政府就承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这一重农强本的措施,为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打下了基础。

“重农抑商”是法家政策。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被赶下了台,“井田”瓦解了,他们中一部分人就搞投机商业,他们往往拥有“家僮 (奴隶) 千人”,富“拟于人君”,成为复辟奴隶制的社会基础。为了从经济上打击奴隶主复辟势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把“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到全国各地。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把有罪的官吏、商人迁徙到今两广一带。这样,削弱和打击了大商人的势力,使他们不能凭借经济实力,买贱卖贵,兴风作浪,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国家的赋税来源。

开发边区,扩大地主阶级经济基础

秦统一六国后,在幅员辽阔的国土内,由于过去各国政治设施不一,交通不便,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边区的经济比之中原地区落后。怎样使这些地区的新兴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扩大财政收入,以巩固中央集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史载:公元前二一九年 ,秦始皇 南登 琅那,“乃徙黔首三万户琅哪台下,复十二岁”,将三万家人家迁到琅哪台下,免除十二年的谣役。公元前二一二年又徙三万家到丽邑 (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五万家到云阳 (陕西淳化县西北)“皆复十岁”。公元前二一一年又“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凡据泰制 ,爵一级 ,得 田一顷(一百亩),宅九亩。三次迁徙的十多万户人家,有的是用“复十岁”或“复十二岁”的办法,要他们到边区垦荒,可能是刚获得解放的奴隶或自耕农民;“拜爵”的,可能是地主或自耕农民。这种措施是有助于传播文化,发展生产,开发边区和有利于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的。

化害为利,修筑郑国渠

秦始皇十年《公元前二三七年) 秦国消灭了吕、零复辟集团。韩国贵族极端害怕泰国统一天下,就派了一个水利工程人员叫郑国(人名) 的,到秦国去做间谍,怂恿秦国筑一条从泾水到洛水 (均在今陕西中部) 的渠道。这条渠道要打通仲山和北山,工程极为浩大,但对关中一带的水利灌溉,够能起极为重要的作用。韩国统治者安图通过这一措施,使秦国的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在修筑渠道上,这样,就无暇发兵去统一六国了。

这个计谋被秦国知道以后,就把郑国抓了起来,准备杀他。郑国说:“我到秦国,是韩国派来的。这个计谋,只能延长韩国统治者的几年寿命。但是,如果把这条渠道修成功了,对秦国世世代代都有好处。”这时,恰巧李斯上了《谏逐客书》。秦始皇认为,分别不同情况来使用六国的人材办事,对秦国也是有利的,于是命令郑国把这条渠道 修 筑 完成。

郑国设计修筑的渠道,全长三百余里,完工后,引注淤泥浊水来灌溉盐碱地,改良了四万余顷田地的土壤,使关中带成为富饶的农产区,每年每亩能打粮食 一 钟 ( 六斛四斗)。泾洛一带位于秦国的腹部 ,由 于 水利事业的兴建,旱涝保收,秦国由此更加富强,为统一六国提供了 有 利 的条件。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就命名这条渠道为“郑国渠”。

开凿“灵渠

在广西省兴安县城的西北,有一条名叫灵渠的小河,它是秦始皇在统一岭南的过程中下令开凿的,所以又名叫秦凿渠。

岭南的广东、广西地区在古代主要是我国兄弟民族聚居的地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兵五路,进军岭南,继续从事统一全国的事业。但由于山高岭峻,交通不便 ,运 输 困难,统一岭南的战争经过三年之后,尚未结束,进展十分迟缓。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亲赴临近前线的湖 南地 区 视察。他从统一和发展水利出发,“使监禄 (命令御史监禄)凿渠通道”,并令秦军参加这一工程。

灵渠的整个工程,要在高山峻岭 当中打开一个通道,使湘水和漓水连接起来,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不仅工程量相当大,而且在当时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施工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了以往治山治水的经验,利用自然条件,在湘江上游拦河筑坝,终于胜利地开凿成功。

灵渠的凿成,不仅解决了秦军运兵运粮的困难,使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战争胜利完成,而且便利了农田的灌溉,有助于农业生产。同时由于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扩大了我国内河航行,使它成为岭南同中原交通运输的动脉,使我国各族人民友好往来更加密切,有利于各族文化的交流和岭南一带经济的发展。


赞一个

感谢您的支持,所有赞赏都用于红色事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