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文化艺术

毛主席领导办的这份“小报”究竟小,还是不小?

类别:文化艺术 作者:李克勤 时间:2023-11-18 浏览:
李克勤(jixuie)题记:在毛主席晚年那个时期,中国除了一份小报外,几乎就只有大报。这份小报指的是毛主席亲自领导办的《参考消息》。这份小报形式上不大,只有《人民日报》一半那么大的纸张,然而这份小报内容却和所谓现代社会的那种“小报”——专门登一些名人轶事,或者...

李克勤(jixuie)题记:在毛主席晚年那个时期,中国除了一份小报外,几乎就只有大报。这份小报指的是毛主席亲自领导办的《参考消息》。这份小报形式上不大,只有《人民日报》一半那么大的纸张,然而这份小报内容却和所谓现代社会的那种“小报”——专门登一些名人轶事,或者花边新闻,供大众茶余饭后闲聊之用的“小报”,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小报的不小,内容充实。《参考消息》可读性极强,的的确确是1970年代中国普通老百姓普遍爱读、爱谈的一份“小报”,但从道和器两个层面看,那都是具有革命性的道器变通之变。在道层面,其思想境界更高,它可以登载骂我们的内容,这在器层面可以让我们知道敌对势力的动向,无疑这份报纸可以起到毛主席说的“种牛痘”的效果。经常读这份报纸的人,是不是头脑会更清醒呢?是不是有益于避免夜郎自大的不良习性呢?如果还没有领悟到毛主席的深意,那就请品味一下苏东坡的这个说法——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e3e1a899cff07b42bea388e5a99c70d0.jpg


f3d9f28699d7b5ecbbe134e3b2ecc4fe.png

毛主席说要把《参考消息》办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主席用的方式就是抓住独特性,独树一帜——有组织的种牛痘。一直到21世纪,《参考消息》依然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300万份,2011年跻身世界发行量百强排行榜第5名。如果要论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那个时候,恐怕这份报纸的读者应该是世界第一了。


参阅:

毛主席办“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比作“种牛痘

为何称毛主席为新华社“首席记者”和“大读者”?

深思抗疫:为何毛主席能做到与国际接轨而不接鬼?





01



毛主席办的《参考消息》无疑是天下第一的“小报”






1957年春天,毛主席在包括最高国务会议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接连阐述为什么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他说:“这是为了锻炼我们。党内外都应该受锻炼,应该见世面,知道一点世界上的事情:敌人怎样骂我们,敌人家里的事情是怎样的。有人说这样会乱,不会乱的。


就是要见世面,要经风雨,不要坐在暖室里头。暖室里长的东西是不牢固的。


毛主席关于出版反面材料的“种牛痘”的论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理,“种牛痘”似是“放毒”,实为“抗毒”,使读者“产生一种免疫力”。《参考消息》遵照“种牛痘”的思想办报,刊登资产阶级新闻媒体的材料,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取得非同一般的良好效果。



46b57e804d0f71d1435588b5dfeb416e.jpg

《参考消息》的历史被誉为“领先开放的光荣历史”。



【现在,我们决定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从两千份扩大到四十万份,使党内党外都能看到。这是共产党替帝国主义出版报纸,连那些骂我们的反动言论也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就是把毒草,把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摆在我们同志面前,摆在人民群众和民主人士面前,让他们受到锻炼。不要封锁起来,封锁起来反而危险。这一条我们跟苏联的做法不同。为什么要种牛痘?就是人为地把一种病毒放到人体里面去,实行“细菌战”,跟你作斗争,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疫力。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毛主席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五七年一月)



【We have now decided to increase the circulation of News for Reference from 2,000 to 400,000 so that it can be read by peopl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arty. 


This is a case of a Communist Party publishing a newspaper for imperialism, as it even carries reactionary statements vilifying us. 


Why should we do this? The purpose is to put poisonous weeds and what is non-Marxist and anti-Marxist before our comrades, before the masses and the democratic personages, so that they can be tempered. 


Don't seal these things up, otherwise it would be dangerous. 


In this respect our approa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Soviet Union. 


Why is vaccination necessary? A virus is artificially introduced into a man's body to wage "germ warfare" against him in order to bring about immunity. 


The publication of News for Reference and other negative teaching material is "vaccination" to increase the political immunity of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


Talks at a Conference of Secretaries of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Autonomous Region Party Committees (January 1957) 


参考:

毛主席五四时期的新闻老师邵飘萍【图】

对马列毛为什么必须从整体上感悟:读马列学常识(续16)



02



鲁迅对于旧社会的小报是很熟悉的




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里有这么一段:


【在左联结成的前后,有些所谓革命作家,其实是破落户的漂零子弟。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战斗,而往往不过是将败落家族的妇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坛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决不在大处着眼。这衣钵流传不绝。例如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就是《死魂灵》,当《译文》停刊后,《世界文库》上也登完第一部的,但小报却说“郑振铎腰斩《死魂灵》”,或鲁迅一怒中止了翻译。这其实正是恶劣的倾向,用谣言来分散文艺界的力量,近于“内奸”的行为的。然而也正是破落文学家最末的道路。】


请注意鲁迅讲的这段话:


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



这是鲁迅逝世前不久的说法。


鲁迅先生,究竟怎样评价郭老的,是不是很清楚了?


旧社会的小报是怎么回事?


不妨多读点鲁迅的著作。


这样的小报,要不要改造?


改造成怎么样子,不妨议一议毛主席当年办的《参考消息》。



参考:


毛主席晚年谆谆教诲:读点鲁迅

1957年毛主席究竟是怎样谈鲁迅“坐班房”的?

鲁迅发现的奇观:人一听到俄罗斯,一看见红色,就吓得一跳

鲁迅诗出谜面,毛主席词揭谜底

毛主席和文人雅士为何这么谈得来?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橘树俊逸与雷电霹雳【视频】

毛泽东新中国的太阳:郭沫若写的第一首少先队队歌【视频图】

郭沫若曾经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北伐中将




03


毛泽东文化:培养豪杰之士的举措



苏轼在《留侯论》开头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我们常说打仗,斗争要知己知彼,何谓知彼?


怎样才能才算真正的知彼?


如果连敌对势力吗我们的话,都不愿意听,都不敢听,那能算知彼吗?


如果听到骂自己的话,就勃然大怒,那还谈得上理性的冷静吗?


而那些敢于听骂自己话的人,又是怎样的人呢?


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透彻了解对手,并且不仅可能战胜之,还可能瓦解之呢?


化敌为友是不是才有可能呢?


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培养大批这样的“豪杰之士”的人,又是怎样的人?


这个人,我们该怎样对待呢?


不要以轻薄的态度来评论毛主席:黄克诚为何要说这个话?


这里面的深意,的的确确要深悟。


悟道,方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


1970年代初,《参考消息》在中国的读者群扩大到党的每个基层支部,包括工厂、农村、连队。也就是说,在中国所有组织起来的群落,都能看到《参考消息》了。


周总理1973年9月同法国总统蓬皮杜会谈时说:“《参考消息》数量很大,不是几十万份,而是几百万份。……毛主席说还太少。照主席的意见发几千万份才好。” 


新华社和有关各方经过多年的努力,《参考消息》的订数到毛主席去世的1976年,已达到870多万份。


《参考消息》的发行份数,远远超出国内任何一家日报,在世界上也属少有。《参考消息》在20多年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和大力提倡,起了极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消息》出版发行问题受到毛主席如此重视和关心,产生如此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新闻史中独树一帜。


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小时候通过看《参考消息》,了解了世界,了解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尤其是了解了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对中国的偏见——我们做的事情不是都被说成是好的。


我们当年可不是盲目阅读的,是有立场阅读,是有方法阅读的,是有观点也读出观点的。


这就是学习社会的阅读方式。


根本的在于有中国立场,有社会主义立场。


这就是我们的毛主席的开放程度——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在新闻上,有如此的开放?


因为毛主席有超越西方国家的思维和思想,所以他比西方国家更有胆量更加开放。


因为毛主席有超越西方国家的新闻开放,所以,他就有了超越西方国家的话语权。


因为毛主席有超越时空的胸怀,气魄,胆识,所以他总是能够抓住时代脉搏,总是能够高瞻远瞩。


在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我们也是通过《参考消息》,知道了我们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在国际上的威望——所有的西方国家的在职总统、总理、首相,全部发表声明或者谈话,几乎所有在野的政要也用各种方式表示哀悼。


联合国下半旗致哀!


我们那个时候切实感受到,毛主席是世界级的领袖人物。


毛主席为全体中国人,赢得了近代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尊严,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


我们当时说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是发自肺腑的,是真心的。


今天依然如此。


这是中国人的尊严需要,是中国的生存需要。


我们不能忘记,不能忽视:毛主席讲的话,西方世界不得不听。


这就是中国话语权的集中体现。


在西方世界里,小报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可是毛主席办的《参考消息》,却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高雅之举,难道不是吗?


这是不是革命性的道器变之变?

赞一个

感谢您的支持,所有赞赏都用于红色事业
友情链接: